学生记者站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学生频道>学生记者站 > 详细内容

对话余东晖

来源:本站原创作者:tw发布时间:2014年01月08日 浏览次数: 【字体:

前言:

兜兜转转,我们终又会回到起点。

再一次踏回故土,不一样的年代,不一样的人群,不一样的街道,还有那不一样的在记忆中模糊的青春...

 

对话余东晖——

 

    【采访前】

    谈到余东晖,说实话,如果不是一中的文化墙上出现了这个人,我断断是不知道他是谁的。看着他的简介,不过是短短三两百字的介绍,却有一种吸引人停住脚步的魔力——1985届校友,厦大中文系毕业生,在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获硕士学位,追踪报道过中国加入过世贸,成为白宫记者团中唯一全程随访报道奥巴马总统亚洲行的华文媒体记者...或许你我都没有看过他于2001年发表的《情定多哈》,但是面对这寥寥数百字却离我们太远太远的生活,我想,那一种敬仰之情亦然会荡漾在我们的心中。

一席黑色风衣,他款款而至已许久未归的母校。

我们看着他,虽然胸前“记者证”迎风哗哗的拍打着宣示它的存在,但是望着他淡漠、严肃的脸庞,我们心中总是漾起一阵又一阵的紧张。他是专业的驻美记者,而我们这些校园小记者怎敢随意到人家那班门弄斧?面对我们唐突而又紧张的采访请求,余东晖叔叔一声轻快的:“好啊!”附着他一脸明媚的微笑一扫我们心中的不安,原来,他是那样的可亲!

 

【采访中】

Q1:余东晖叔叔,能谈谈您是怎样走上记者这条路的吗?

答:应该说是环境影响吧。因为我的爸爸就是在当时叫广播台工作的,我呢,从小就处在那样的环境中,小时候就天天听广播,听时政,就这样培养起兴趣,长大了就自然而然拥有了这方面的“天赋”。

Q2:那怎样才能做好一名记者呢?

答:这种工作需要你很勤奋敬业,所以人家就说记者这份工作手要快,腿要勤,脑子要一直动着。做记者你要对所有的东西有兴趣,一直保持有兴趣的眼光去看待一切。当然作为记者还要有的基本的人格品性,用客观的心态去看待事情,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但是作为记者你要传播一种声音或是事实的时候你要尽量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实际上在新闻报道当中这种平衡是很重要的,你不能完全一边倒,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要学会去倾听别人,把别人的想法表达出来,这样才是一个平衡客观的报道。

    Q3:别人都有一个观念是当记者很辛苦,确实当记者是很辛苦,那您在这个行业里面这么多年有没有遇到非常黑暗的事?

    答:我进中新社之后主要是从事一些经济方面的报道,还有国际关系这方面;我在中新社的时候主要是中美贸易的报道,跟踪入世的报道,所以这样一些报道第一比较宏观,第二比较国际化一点,我不是揭黑啊明察暗访那类的记者,所以所谓的黑暗面见的比较少,但是我周遭的同行朋友他们是有的,这其实也涉及到记者所谓的社会责任感的问题,有的记者在这个社会的洪流中可能就迷失了,甚至利用他的职务之便去同流合污。前段时间广东不是有个记者被一家企业收买了去攻击另外一家企业,其实在媒体界里有很多这样的现象,很常见,记者在这样一个社会里想要保持人格的独立性确实也很难,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职业操守,人无完人,像现在中国的记者出去经常会有人给你送红包,给你车马费,然后让你写点有利于他的文章,这很正常,要说一个记者从来一个红包也没收过我觉得这也很难,你基本的操守是,不要收了别人的红包写出来的是完全和事实背离的,明明是黑的东西你把它说成白的,明明是坏的东西你把它说成好的;如果本来就是好的你可以给他说一点好话,这可以理解。但是你在写的时候不要把明明只有八分好的东西把它说成十分好,这也有点过了,关键是你要把握好那个度,八分好把他说成八点五分好这也差不多,少用很官方很极端的形容词。新闻媒体里头尽量少用形容词,用了形容词一般会把它夸大。

Q4:余叔叔,我们现在都在小县城,对外面的世界还不了解,您和我们谈谈您当初第一次到城市、到北京的情形嘛?

答:你们这一代比我们那代已经好很多了。我在厦门上大学的时候,连普通话都不会说,作为一个中文系的学生连自己国家的语言都说不清楚是对自己很打击的,所以我就自己慢慢从基础学起。我第一次走出福建是在大学毕业后到的北京,虽说厦门也是城市,但毕竟没法和北京比。说实话像我们这些小县城的孩子,走到城市肯定都会有一些自卑感,这都是正常的。大学毕业后到北京,各方来的很多人,有些人家庭背景的确很雄厚,肯定会有自卑感,但自卑不要紧,最重要的是要有韧性,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的成绩得到别人的承认。你家里的背景再厉害,如果你是一个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人,终究人家是看不上你的。 我刚开始工作也是从印刷、校对做起,后来才一步步往上升,从工作中一点点的学习,才能达到现在的面貌。如今令我很担忧的一个现象,就是好像什么事请靠关系就可以了。其实不然,只要你是一个出色的人,自己都能找到一个上升的通道。还有就是现在的大学毕业生眼界都很高,但是你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时候,是必须去耕耘的时候,你还没付出就想收获这是不可能的,放在哪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所以我们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也都是苦的。但是当你做好事业的时候,那些东西自然就会来了。有付出肯定会有回报的。

Q5:您对你的女儿的管教是比较“自由式”的,那您怎么看“中国式的父母”呢?

答:我觉得这都是可以理解的,比较我们出生在这个小县城,我们除了通过高考这条不算捷径,但还算光明的路走出去。你说靠一个学生去打工去挣钱去开创自己的天地这太难了。父母们把你们的学习抓的很严,想要你们通过高考走出去这都是非常正常的,但是可能每个父母的教育不同,这就要靠你们自己与父母去沟通了。但是现在很多人都说要对孩子采取完全“自由”的管教方式,这当然是不现实的,毕竟中国人口这么多,竞争这么激烈,你不付出努力如何出人头地?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这才是社会进步,才叫正常的现象。

Q6:最后能说说您对这代孩子的希冀吗?

答:其实你们这代不一样的就是周边的环境,是一个开发、多元的社会环境,所以也带来了你们这代思想也更加开发、更加活跃、更加见多识广,这也都是合情合理的现象。但是反过来讲,在你们拥有这些好的特质的时候,也不能忘记了老一辈的特质,比如他们吃苦耐劳、对某项事业追求的精神。你们这辈是追求个体是时代,老一辈是比较注重集体的时代,在追求个体的时候,不能完全抛弃了集体、合作的精神。天上没有掉馅饼的事情,最终还是希望你们如果想要成功,一定要付出努力、耕耘。

 

【采访后】

长达一个小时的采访,其实不该用采访,而是像聊天一般的专访,余叔叔给我们的印象已然从介绍中的“只可远观”、从访谈前的“严肃、淡漠”摇身一变为“邻家叔叔”,也不像是为叔叔,更像是一位朋友,从远方归来的朋友与我们分享这些年他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

余东晖是伟大的,更是平凡的。同样平凡的出生、平凡的求学,他却创造了不平凡的伟大成就。我还记得访谈后我们带他到文化墙上看他自己的介绍,他腼腆的笑着说旁边的科学家才是令他敬佩的,因为他们是对国家真正有付出的,真正做出贡献的。

临行前,他一一与我们握手合影,说道:“谢谢,你们让我学到了很多。”

其实,我们又何尝不是呢?对余叔叔的采访,他不仅没有感到不耐烦,反而耐心的为我们解除疑惑。访谈中他最多次提到的一句话是没有付出就不会有收获,这次采访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余叔叔的学识与看法,更有一种精神,一种乐观向上积极的生活态度。

其实,你与那些科学家一样伟大。

 

后记:

匆匆的来,匆匆的走,

多年后,你或许不会记得几年前在这留下的短暂几小时

但你留给我们的,确是永恒...

[打印文章] [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