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学校公告 > 详细内容

古田一中校史资料第一辑征稿启事

古田一中校史资料第一辑征稿启事

来源:本站原创作者:srg发布时间:2014年10月09日 浏览次数: 【字体:

 

福建省古田县第一中学创办于1943年,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深厚底蕴和优良办学传统的省一级达标学校。建校70多年来,曾有近700名教职员工在这里奉献过青春和热血。从凤埔凤岗山到旧城龙首山,从龙首山到新城松台山,我校曾三迁其址,数历分合,屡改其名,其间风霜坎坷非亲历者难以体会,但老一辈一中人始终砥砺奋进,自强不息,故而学校虽饱经风雨沧桑,却依然持续发展,卓然自立于八闽大地,翠屏之畔。

经过70多年的积淀与传承,奋斗与创新,如今,我校校园环境优美,教学设施完善,师资力量雄厚,办学成果丰硕。1987年,学校被认定为有资格向全国高等院校保送新生的全省40所重点中学之一;1997年被列入全省第22所、宁德地区首所办学水平一级达标学校;2003年入选中国名校600家。

饮水思源,我们特别怀念那些曾经在我校奋斗过的教职员工们,他们有的已然仙逝,有的垂垂老矣。作为后来者,我们有理由也有责任尽我们最大的努力用图文形式记录下他们的奋斗足迹(包括他们的工作业绩、人格魅力、趣闻逸事和欢乐忧伤),同时也记录下我校的发展脉络。我校于国步维艰烽火连天之际创建于凤岗山,于欢庆胜利百废待兴之时迁址于龙首山,在激情燃烧的年代再次搬迁到松台山,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与时俱进创业有成。其间,多少筚路蓝缕,焚膏继晷;多少峥嵘岁月,同学少年;多少欢乐浪漫,悲伤惆怅……往事悠悠,无不承载着母校沧桑流变、薪火相传的历史和她沉甸甸的精神底蕴。这种精神底蕴,正是我校的优良传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敬业乐业、砥砺奋进。这种传统是我们一中人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新一代的一中人,我们更应该义无反顾地发扬光大。

因此,我们就想到要编纂我们古田一中的校史资料,拟以人物为主体,兼及其他方面。经过几番酝酿,20146月校十届一次教代会讨论决定,拟在未来一年多的时间里,学校组织力量编写《古田一中记忆》(暂定名),并交由正规出版社出版,希望能够出色完成这项我校校园文化建设之校史建设方面的重大工程。

我们初步拟定了编写方案,即届时按照稿件内容的不同侧重点将全书分成人物和事件等若干部分。其中人物指在我校任教过的非在职的教职员工,而事件则包括在一中历史上发生过的所有大事和小事。总之,只要来稿写的是一中往事,无论是写人还是记事,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都在征集之列。(如果写到在职的教职员工,我们也是欢迎的,我们可以将这些资料妥善保存,以待以后编纂续集)

因此,我们谨向曾在我校工作过的教职员工本人和其同事、朋友、亲人、学生等诚征我校非在职教职员工的图文材料。图片材料包括传主工作和生活的照片等。文字资料包括与传主有关的已经发表过的和新撰写的文章、文字片断等。凡是与传主有关的文字和图片材料,只要能真实地反映传主的工作和生活,体现传主的性格特点、个性情韵、人格魅力等,都在征集的范围。

同时,谨向我校所有校友师生和社会各界人士诚征与我校发展历史有关的图文材料。图片材料包括我校各个历史时期的校园照、毕业照和师生生活照等。文字资料涉及一中往事即可,包括已经发表过的和新撰写的文章、文字片断等。

当然,我们也欢迎其他与我校历史有关的材料。我们将根据所征集的材料的特点,或直接采用,或修改采用,或综合采用,或以备后用。我们将努力让《记忆》点面结合,详略兼顾,真实客观而又不失生动活泼,有一定的可读性和趣味性,能给读者以熏陶和启迪。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在此,我们特别希望古田一中的毕业生看到启事之后,能够慨然握笔,不吝赐稿,写一写你们的老师和母校,写一写你们在母校的学习和生活,尤其要写一写年岁已大或已作古的老师。试想,还有什么方式比这种记录更能表达自己对恩师和母校的感激与怀念呢?

各位所提供的材料,敬请务必写清楚传主的姓名等信息以及所提供的史料的具体背景,并附上作者的姓名、通讯地址、电话号码或电子信箱等联系方式,以便我们及时联系交流,以及以后能够及时邮寄样书。以上图文材料,如果是电子文本(最好用word),请发送到指定的征稿邮箱;如果是纸质文本,请邮寄给福建省古田县第一中学办公室余养森先生收。截稿时间为201551日。

                                              古田县第一中学

                                                   2014101

     学校网址:http://www.gtyz.com

   学校地址:福建省古田县614456

    编:352200

联系电话:0593-3882580

   征稿邮箱:gtyz100@sina.com

 

 

 

 

 

[打印文章] [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