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旗下讲话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德育之窗>国旗下讲话 > 详细内容

至诚于心 上善若水

来源:本站原创作者:林昕源发布时间:2015年11月11日 浏览次数: 【字体:

亲爱的老师、同学:

大家好!今天我的演讲就从我们纠结的“扶不扶”现象说起。

今年的9月8日,淮南师范的一名女大学生发微博称,她骑自行车路遇一老太太摔倒,好心帮其拨打120,结果被老人亲属赖上。一时间网上谩骂横飞,网友们都把老太太及其家属当成了口诛笔伐的对象。然而9月21日,淮南警方宣布经多方调查取证,可以认定这是一起交通事故,女大学生承担主要责任。也就是说,事实真相是,女学生真的撞到了老太太。

我不知道大家怎么看这样的事?的确,“扶不扶”似乎越来越成为了我们身边一个严峻的话题,一种艰难的抉择。“不扶”?眼看着一个人倒在了地上,流了血,在呼救,不管是不是自己撞倒的,凡是有良知的人总会于心不忍,立马相助;但是,“扶”?有的人确实是没撞人,热心肠地救助了伤者,却遭到伤者及其家属的纠缠,有的人遇上了专候“碰瓷”的骗子,更要遭受讹诈之苦。……现在又来一个新情况,明明是自己撞到了对方,造成交通事故,却谎称被老人及其家属赖上。……这“扶不扶”的阵势简直堪比武侠小说中的迷踪拳、八卦阵,让人无法直击真相!更使人与人之间再也无法产生信任,彼此之间的友善从此荡然无存! 

“扶”与“不扶”,本来不该有这么多的纠结:生命第一!救死扶伤!我们责无旁贷!即便撞了人赔礼、认错、承担过失更是天经地义。可现如今人们对此产生这么多顾虑、由此衍生出这么多纠纷,又是为什么呢?

从所谓被救助者看,竟然有不念救助之恩,反置事实于不顾,诬赖好人,借此生财牟利之人,那,谁敢“扶”?

从所谓救助者看,竟然有不担事故之责,反信口雌黄,诬赖他人,借此洗脱罪责之举,那,谁敢“被扶”?

究其原因,这些现象不都是一些人为了寻求自身利益,违背道德良心,丢弃诚信与友善,做出了置他人合法利益于不顾的可耻行为而造成的吗?在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己之利那邪恶的笑脸,而人与人之间应有的诚信与友善之光安在呢?

生物学告诉我们,任何自然和谐的生命活动总是需要各种各样的“酶”来触发反应才能实现,某种反应若是无法进行很可能就是相应的“酶”失活了。我想,今天我们所处的这种社会尴尬,会不会是因为诚信友善这一剂触“酶”缺失而带来的呢?

什么是诚信?诚,即真诚、诚实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即守承诺、讲信用。守诺、践约、无欺。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与他人和社会产生种种联处理必须遵从一定的规则否则,个人就失去立身之本,社会就失去运行之规。

什么是友善?友 ,即亲近和睦、互相友爱。善 ,即心地仁爱,品质淳厚善良。有善心、行善举、做善人。友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帮助他人,减少矛盾争执是友善的一种表现。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都在传承着这些美德基因。曾参杀猪教子季布一诺千金,商鞅立木为信;楚怀王爱民雪中送炭,王羲之题字助人卖扇,胡雪岩打伞护送生人……这桩桩件件都在教化着我们。

《礼记·中庸》认为,“诚”礼的核心范畴和人生的最高境界:“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大学》把“诚意”作为八条目之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宋代学者程颐更为直截了当地说:“吾未见不诚而能为善也”其见解入木三分。

推及“善”之源头,儒家核心思想“仁”作为古代主流文化中至高的道德原则、道德境界,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四心皆是“善端”,而人与禽兽的主要区别是对善永恒的追求。

昔时贤文,千古传颂。古已有之,今亦留存。当下,尽管我们有着 “扶不扶”的纠结,可是社会主流传播的依然是正能量,大多数的中国人都秉持着至诚于心、与人和善,待人无私的人生准则。

你看,同样是救人,生活在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城的赵艳,无意中扶起一位摔倒老人,在得知老人独居无人照料后,她像孙女一样承担起义务照顾老人的任务,这一照顾就是四年。

同样是被救,在吉林沈阳,一位老人被骑电动车的小伙儿撞倒。他费劲地站起来后说的第一句话是:“我没事,我有医保,你赶紧上班去吧。”而在事后,这位被网友盛赞是“正能量大爷”的老人坦言自己并没有医保,只是不想讹人,反替小伙儿解围。

所以,我可以毫不犹豫地说,诚信与友善从本质上看,都是君子之德,都有谦谦君子之风。打个比方,如果说诚信,是夜空中那最皎洁的明月,光芒而不耀眼,它让在暗夜中身陷迷途的人找到回家的路;那么友善就是,一汩流淌在夜的清泉,欢乐而不喧哗,它使燥热不寐的人领略诗般的恬静

余秋雨先生说,做个君子,也就是做个最合格、最理想的中国人。我想说,做个最合格、最理想的中国人,最重要的是要把诚信与友善留存在心间。相信人心净明,天下太平。

我喜欢一个充满诚信与友善的世界。

试想一个没有诚信友善的社会那会是多么可怕!走在路上掉进了没有安全井盖儿的下水道,你向周遭的路人大声呼救,没有人理你。逛超市时,无意碰翻了一瓶饮料,工作人员就私扣了你,把一年的运损都记在你头上。遇上家人病危,危急中呼叫私人救护车,人家会在半路上停下敲你竹杠,五倍十倍全凭他信口开河……一切都变得不可信任,人心险恶,社会也将陷入运转危机。亲爱的朋友们,你们愿意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吗?

不,当然不!

所以我们不能沉默,在这些现象面前,沉默不是金,而是社会的悲剧!

记起一位学者铿锵有力的一句话:你们怎么样,未来的中国就怎么样!是啊,我们怎么样,未来的中国就怎么样!那,我们应当怎样做?

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固然离不开规章制度法律保障,但是单单凭借规章制度法律约束是不够的。正如霍克定理所言:用规章制度来代替人的判断,必然会导致自我退化的恶性循环。我们的行动必须从明澈自己的心灵开始,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开始。

道德是社会的力量,更是人本身的力量。此刻的我们还在校园中学习,我们不能跋山涉水去关爱偏远地区的孩子,但可以爱集体助同学,做到孝亲尊师善待人;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坦然享受商家的折扣,但要记得在店员找错钱时主动归还;在社会上,我们可以不必给孤寡老人捐款百万,但一定能够在老奶奶摔倒时扶她一把……做到诚实守信有担当!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这是的北大校训 ,它以水喻善,水泽被万物且不争名利。它以天地喻德,要像天那样高大刚毅而自强不息,要像地那样厚重广阔而厚德载物。而我要说,只有至诚于心,才能上善若水;只有至诚于心,才能厚德载物。

生活的美好就在于用至诚之心对待一切,用友善之爱拥抱人生。不求利己,但求利他。那么,一篮花香,一檐鸟鸣,一壶日月,一川烟云,你我便可共享。

回到我们今天话题的起点吧,“扶不扶”,其实这不仅仅是个简单地社会道德考量。从更深的意义上看,我们能够搀扶的不只是一两个受伤的人,我们扶起的是我们每一个公民的社会道德感与责任感,扶起的是我们诚信友善的民族精神,是中国灿烂辉煌的明天!

谢谢大家!

 

(指导老师:张灵毅)

[打印文章] [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