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长廊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走进一中>校史长廊 > 详细内容

追寻王远甫先生

来源:作者:程建新发布时间:2019年02月27日 浏览次数: 【字体:

知道王远甫先生,大约是在十五六岁的时候。我的舅舅徐立情先生1947年毕业于古田旧城史荦伯中学,留有毕业纪念册。那时能读到初中毕业已经不容易,毕业纪念册做得很庄重,有校歌,有师生合照,有师友留言,留言几乎都是用毛笔书写的,隽永有味,而每位同学几乎都附有照片。纪念册里有王远甫先生的赠诗,一读就知道他是一位诗人。那时经常翻读纪念册,于是先生的名字就深印脑中,时深仰慕,同时也遥想彼时的社会和学校生活。

王福钟先生《求是斋诗词稿》手稿

以后看到地方文史专辑和零散文章,每每见到先生大名,知道他是古田著名的教师和诗人,但也仅此而已。很想了解先生的生平事迹,阅读其诗词作品,却无从得到。

从去年起,学校决定要出一本校史专辑,分摊给我写作或联系的重要人物有陈祖泽、甘清英、王远甫、赖再诸先生。然而对于先生一直无从了解,一片茫昧。直到最近,有幸读到了先生的《北游集》,又了解到先生的一些片段故事,十分高兴,记在下面。

前段时间数次拜访吴彩润老师,吴老师回忆:“王福钟(先生本名)先生高中是在福州三一中学的,是李若初的学生。李若初是著名书法家,他教出的学生字都写得很好。我58年来到古一中念高中,王老师教我们语文,他的板书又快又工整,令人惊叹,实在漂亮。书也教得很好,又很有学问,很受学生的崇拜。那时语文除了课本外,还有一种配合形势的教材。其时中苏关系较好,教材里有赫鲁晓夫的话,说共产主义就是土豆加牛肉的生活。王老师说:‘俄国人的生活与我们不同,我觉得去皮的番薯米加上白米炊成的饭,香喷喷的,加上咸带鱼,再加上炒过的酸菜尾煮汤,吃起来才叫爽啊!’58年大炼钢铁,他组织学生办诗社,出有诗刊,刊头的字是他题写的。但没教多久,因为历史问题,他被清洗了,我们都感到很惋惜。他有一个女儿叫王一芩,是我的同学,小我一两岁,他很疼爱她。”

那天我在教育局碰到余新达老师,他回忆说,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他在一中师范班念书,班主任是程华兴先生,王福钟返聘任教,教了他们若干节课。其时他已经暮年,其他记不清楚了,只记得他上课时一个习惯性的动作,不时用手往胯下托托,想来是痔疮脱肛的缘故。在新达老师旁边的余东亮老师接着说,老师习惯性的语言动作,总是最容易被学生记住的。

李扬强老师回忆说:“我念高二时是王福钟先生教的,他授课声情并茂,课堂十分生动。一次,他把我的一篇文章当作范文在班上念,大家听得呵呵大笑,但他并不点破。我的文章是写暴风雨中民工还在奋力打夯,他就在作文本上打了一个问号,表示这是脱离实际的编造,创作是不能脱离实际的。这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我还根据一本科学杂志里的文章,编了一个科幻话剧,写一个中学生很懒,他的父亲是工程师,就给他安上一台电脑。当老师问他火车从北京开往广州的站次时,他对答如流。又问他从广州到北京的站次时,他答不出来了,因为电脑里没有这个内容。我编这个话剧意思是说,学习不用功,靠电脑也没用。我请王老师当导演,他鼓励说话剧编得好。”

李老师又说:“他返聘一中时已经七十多岁,人老了,有脱肛病,但教书非常认真,坚持每天上课。那时语文组有十老,是王福钟、赖再、游庆喜、薛谋裕、陈宗兴、王方灿、彭咸汀、倪可源、林仁钗等十人,年纪都较大,故称十老。81年,我在吉兆村的新居落成,办酒席请语文组同仁们,王师光临了。我请他为屋梁写上‘上梁大吉’四字,他改为‘安梁大吉’,说这样才吉利,我觉得他改得非常好。”

近日非常高兴读到了先生的女儿、古田一小原校长王一霞女士传来回忆父亲的文章,内容充实,饱蘸深情,读来真有大快朵颐的感觉,而对先生也就了解得更多了。

先生是位才气横溢的诗人,他对旧体诗词极为谙熟,出手极快,据他《北游集自序》推算,其一生作诗当在三千首左右。其诗作属于平易一路,用典不多,但用典却非常妥帖,可见其腹笥丰厚,自然流露,绝不夸耀。而行文自如,意思圆到,清新浑成,确然是传统诗词。现就其《北游集》摘引数首,用以窥豹一斑:

重游长春感赋

北国春城再度游,新凉天气属新秋。园林旧迹依稀认,烟霭余痕次第收。

即事南湖探胜槩,传奇长影听清讴。桑榆莫道吾年晚,绝好斜阳此尚留。

长春九日怀闽中故人余质

隔岁疏存问,时时想故人。梦悬关以外,情寄海之滨。

九日黄花意,三山白首身。启窗空望月,夜久尚凝神。

鹧鸪天·次瘦愚老韵

买醉不留囊底钱,倚声拈韵自年年。不甘服老聆豪语,自乐余生赛神仙。

擎酒盏,擘吟笺。直将妙悟托无言。剑溪流水樟湖月,过眼经心兀自怜。

次庄严教授韵呈苏老步青

韩潮苏海浩难收,词笔如椽恰与侔。明似镜湖开月夜,高逾岱岳曝阳秋。

柏松年合长青驻,文字情随大白浮。自识学原无止境,江淮河汉溯源头。

有怀蔡厚示教授吟寄时客关东

鹭岛居停气自华,极天海色丽朝霞。西山讲学觇师座,北国探亲滞婿家。

句落黄河新月映,神探白岳暮云遮。南鸿声过通消息,遂忆丰裁喜有加。

从中可见,先生的诗词无论是写景、怀人、抒情、唱和等等,都自然稳健,圆融到位。古典诗词在他手中,就像古代武将手中的兵器一样,得心应手,无施不可。上面几首诗词中说到的人物,余质为古田人,诗人书法家,福建文史馆馆员;陈瘦愚南平樟湖坂人,诗人,福建文史馆馆员,词作据说逾万首;庄严教授不知何许人;苏步青教授为著名数学家,中科院院士,人所皆知;蔡厚示教授是福建社科院研究员,作家和诗人。当然,与先生吟咏唱和的人,更多是先生的亲朋和一般的诗友们。

《北游集》全名为《求是斋北游集》。先生斋名为“求是斋”,诗集名为“求是斋北游集”是有原因的。他说:“集以求是斋名者,盖余中年时期曾任教于古邑玉田高中(该校后合并入古田一中)时所居宿舍,即以求是斋名也。求是云者,余盖亦欲以此自勉。”可见先生非常看重在县中任教的那段生活,念念不忘,用以命名书斋和诗集。

《北游集》为先生手写稿影印本,字迹自然秀润,含蓄老到,赏心悦目,可作为书法作品来品赏和临习。我在品读先生的诗词的同时,也品味其书法,先是选临其诗词佳作三四十首。之后,又临习了二三十首诗词,又加深了感受,发现值得品读的不少,粗粗读来,难以契入。但因为是缩印本,字显得小了些,有些地方印得有些模糊,读来有些吃力。

读了《北游集》后,心有所感,拟作一律:“北游汗漫地行仙,探胜酬人发锦笺。诗蕴欧苏韶秀气,书存颜柳筋骨妍。曾经炼狱廿馀载,方睹霞光一碧天。抵案摩挲嗟叹久,谁堪风雅匹前贤。”先生生性平和宽厚,以前我们古一中语文组的老前辈们也都是宽仁厚道,这真是一个值得传承的优良传统,而且还应该发扬光大。如此,先生在天有灵,见之大概会莞尔一笑,鼓励几句,不谓班门弄斧吧。

古人说,“诗穷而后工”,“哀怨起诗人”。古今杰出的诗人,除了天赋极高而外,往往饱经沧桑,其精品诗作都是血泪凝结而成的。《北游集》为诗人1981年以后的暮年作品,1986年结集,彼时先生生活安逸,心情舒畅,虽有大才,却自然也难以写出十分动人的诗作。很想一读先生早年的作品,更好了解先生的生活情感,想来还会更有情韵。建议先生的家属,若能将所存先生的手稿精选若干,影印出版,那将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因为先生完全称得上是诗人和书家。

王一霞女士说,父亲原名王福钟,觉得福钟说成本地话就是福禄终了,不吉利,改作王远甫为笔名,诗词唱和都用此名。少年时一见王远甫之名,就觉得很古雅,很喜欢。盖甫(亦作父)为男子之美称,故大诗人杜甫字子美。古人有尼父、仲山甫、王介甫、陈同甫、李宏甫等等,名字听起来就很美。

1981年,先生北上婿家,赖再先生作《呈远甫师惜别》诗云:“老归故土又离乡,亲友满城黯神伤。雨湿翠屏情怏怏,云迷华顶意惶惶。如椽大笔雄南国,似海诗名播朔方。何日重迎夫子返,玉田文苑再生光。” 可见故乡的亲友们对先生充满了赞叹,对他远离故土充满了依依惜别之情。先生逝世后,陈祖泽老校长写了七古长诗《王远甫老友逝世一周年祭》,开头说:“雨冷风凄忽一年,遥瞻化鹤归辽天。五十年来浑一梦,挂剑无由路万千。回首当年逢抗日,龙山共事记犹鲜。为培多士兴教育,新设玉高聚众贤。心血争浇日继夜,满城桃李展欢颜。溪山风月翠屏雨,相随吟咏共良缘。”写出了作者深深的悼念,龙首山兴学共事,培桃育李,孜孜不倦,以及互相吟唱的乐趣,十分真挚感人。

王一霞女士发给我的邮件说:“父亲1967年至1969年在长春,1969年至1976年被遣送回原籍古田县平湖镇湖边村。1976年至1979年在云南,1979年至1981年重返古一中,1981年暑假之后到去世在我几个兄姐处轮流养老。”让我们知道先生晚年的大致行踪,亦足珍贵,录在这里。

先生已经渐行渐远,但他的流风遗韵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其诗人的身影如晨岚夕照,总是清新淡雅,盘旋不灭,美丽如斯。

 

程建新, 1988年毕业于福建师大中文系,长期任教于古田三中,现为古田一中语文教师,语文教研组长,古田县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

(选自古田一中校园文化丛书之《三山往事》,江元堂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年7月版。本文如与原书有出入之处,以原书为准。)

[打印文章] [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