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夜谈
在图书馆闭馆的音乐声中收拾东西,在聊胜于无的月光下穿过师大横平竖直的路径。记得在古田北站候车时,气温已经飙升到了初夏的程度,北京的树木却几乎都还是光秃秃的,风倒也称不上凛冽,只是轻描淡写地就让人轻易不愿把手从口袋里掏出。
在一中时也有许多被这样重复着的夜晚。在四楼空教室前的走廊里点一盏台灯,摊开书本和笔记,四下里的黑暗营造着一种“遗世独立”的气氛(笑),抬头的间隙,看见被昏黄的灯光切割得明明灭灭的操场,常有许久的恍惚,特别在你们下自修的人流和声响一道涌出的时候。之后会和朋友去操场慢跑,其实主要是聊天,聊电视剧和小说的情节,当然也吐槽作业和考试。放学时必定要走坡道,不同的时节和不同的景色,栀子花有种没心没肺的张扬,冬青树的落叶成毯却更像一种无可奈何。而月亮让我焦虑,因为它有圆圆缺缺的变化,不断地提醒着,这一天过去了,这一个月过去了,于我这个对数字几乎没有感觉的人来说,似乎比高考倒计时还管用些。
也有些在一中时没有经历过的夜晚。比如被各种事务炸得晕头转向后才再次打开这个文档的今夜,我同时在写三篇文章,准备两场讨论汇报。你们应该和当时的我们一样,得到的关于大学的信息大部分都是光明而美好的,但也应该总有煞风景的家伙要在边上弱弱地补一句:“其实,大学也不是那么轻松。”我觉得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部分前辈的温柔,就是大学的“轻松”与否与程度高低其实是可以由你自己决定的。我深刻地记得大学的第一堂思修课上老师讲到的一个精妙的比喻:如果把学习比作打游戏,高中老师就是你团队里军师的角色,策略方案全部为你安排妥当,同时敦促你严格执行,你只要按部就班,几乎都能消灭BOSS;而大学老师,基本就是系统通知,常常只会告诉你,前方有怪,除此之外没有任何一定要你接受的信息,就打发你上路了,“勇士啊,去怼它吧!”。课前发的预习文本是可以不看的,课后讨论是可以不参与的,老师推荐的参考书目也是可以不去借阅的,而且师大的大部分老师都没有上课点名的习惯,大部分课程你甚至可以整个学期都不出现在课堂上,社团活动更是各凭意愿。因为没有人在意你到底学没学到东西,也没有人在意你的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一切,都得看你自己的打算。你可以选择“轻松”的大学生活,也可以选择“没那么轻松”的大学生活。
但是,千万不要让以上的话就熄灭了你们高三漫漫长夜里近乎孤绝的亮光。正因为自主的重要性,你们更要加倍努力地考入一个你们能力范围内最好的大学,因为高水平的师长和同窗一个能激发兴趣一个能提供效仿的方向,都会增加你前进的动力。在北师大,我上过老师同学互称“诸君”、“夫子”的课;进过不仅座无虚席,而且过道、台阶都挤满了人的课堂;感受过狂摁检索键却发现某本明明数量不少的专业书总是零可获取的无奈(后来发现离师大不远的国家图书馆可以解决这个困难)和想要学习却订不到图书馆座位的恐慌。
另外一个保持前进动力的要诀,我认为是选择自己真正喜欢的专业。我已经在历史学院就读一学期了,但每次路过院楼里那面题写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墙时,激动的心情却还和初见时一样;运营院刊公众号的工作并不轻松,但每每感到压力和负担,也还有师姐的那句“我们要做历史普及的火炬”在激励;准备讨论汇报的过程是最繁琐磨人的,但是在听大家围绕关心的话题做精彩的发言时,是由衷地想要鼓掌;专业书就是想要看的书;专业课就是想要上的课;讲台上的人就是当年的偶像或偶像的弟子;身边的他们就是同道中人。这样看来,大学生活似乎是越忙碌就越快乐。同时,选择自己真正喜欢的专业也使努力变得更为必要。一方面,更高的高考分数能让你敲开该专业更强势的学校的大门;另一方面,尤其是对于那些像我一样喜欢冷门专业的同学来说,更高的高考分数能让你们更有底气按自己的喜好做选择。虽然偶尔面临被委婉问到“是不是考不上其他专业”的尴尬,常常面临“你这个专业恐怕就业堪忧”的担心,但我知道自己身处的是北师大文科在福建省录取平均分最高的专业、国内最好的历史学院,并且本专业常以百分百的就业率傲视全校。
大学不是用来放松的地方,但也不是没有放松的时候。北京啊,真是有许多值得体验的地方。这座城市兼具现代和古典两种特性,兼有高速发展的快节奏和大爷提溜鸟笼的慢生活,既是学术的殿堂,也是艺术的圣地。周末以一场北大的讲座为开始,顺便可以到圆明园的湖边逛一逛。按公众号的推荐去寻访美食,有时会踏入聚集着寻找街拍对象的摄影师的街道。故宫没有新展,还有另外百所博物馆、陈列馆、纪念馆、美术馆。地坛银杏,香山红枫,大自然也不吝为古都增色。再看看各大影剧院有没有感兴趣的表演,电影、相声、话剧、舞剧、歌剧、音乐会、戏曲……所以能想到的,一应俱全。然后戴上工作证去恭王府做志愿,见五湖四海的游客,讲上下百年的往事。
高三于我已经成为只能回忆的过往,于你们却还是可以把握的当下。
加油吧,愿你们都有光明灿烂的未来,青春明媚的样子!
李琳,古田一中2017届校友,现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