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作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校友风采>校友作品 > 详细内容

余花不寂,吾道不孤

来源:作者:王薇发布时间:2018年12月01日 浏览次数: 【字体:

收到老师约稿信息时,我正在北师的跑道上一圈圈地走着,权且当作晚饭后的小憩以及期中考试与大作业夹缝中的短暂喘息。旁边篮球场上的照灯明晃晃的,有比赛,人声鼎沸。而我眼前铺展开的暗红塑胶跑道交错着白线,投落下我一个人的影子。

孤独。这是这种情境下很容易想到的词。身旁无人,心无依傍,这是离家千里的常态。或许这样有些夸大,甚至矫情,但我在进入大学后确确实实感受到一些与孤独相近的无助。比如一个人吃饭一个人自习一个人去校医院看病,并不是没有伙伴,只是没有踏实感。课表里填满课程备忘录里记满任务,奔走在教室之间,可以算是忙碌,但感觉不到忙碌的实质性结果,于是觉得虚无。

想起去年在校报上看到李琳师姐笔下的大学生活,想起她写在图书馆闭馆的音乐中一个人回寝室,觉得有些遥远而隐秘的重合。

当然可能是我的性格原因,不太喜欢过多地麻烦别人,总感觉游离在热闹之外。也有参加社团活动,不擅言辞的我甚至抱着锻炼自己的心态参加辩论。说实话,大学的生活其实并没有之前设想的那样轻松活泼愉快,虽然有更多自由调度的时间,但这种时间安排权力的回归也意味着对生活种种问题的直面与对自制力的考验。这样说虽然有可能会掐灭如今辛苦奋战在高三的同学们的希望之火,但我认为大学真正的意义是给你提供一个可以站得更高望得更远的平台,你可以在这里发现从小学到高中课本里无法探索的世界,然后在视野更加广阔的这里明确你自己的方向,在条件设施更优越的这里继续努力开创未来。不妨想想,在快节奏的当代,真正的轻松愉悦生活存在何处呢?是在退休老人的闲谈和缓慢的太极动作里,还是在电脑手机游戏的厮杀流连中?前者显然不适合我们的青春年少,后者我不想多说,因为我在这里不是说教,是来分享我对于生活与学习的小小感悟与心得的。

重新谈回大学,其实我的分享也只是我的个人感受,个中滋味还是需要自己体会的。就过往的学习而言,上课认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这些过程每个学生都大同小异。总之,省略十几年的心路历程,经过曾经觉得遥远现在也觉得遥远的高考,我从古田,来到北京。

第一次离家,其实也没有多少不适应,只是感觉突然从熟悉的环境中被抽离,有点不舍。以前的同学们在微信群里聊得火热,我刚开始对他们的大学生活有很多空闲时间存疑,后来慢慢理解是大家都眷恋着过去的同学之间熟悉的默契以及可以肆意放开自我的欢愉。当熟悉的一切慢慢从生活里剥离,点滴回忆都可以唤起往事涟漪。

离开一中五个月,五个月里经历很多事情,但是我还记得每天踏进校园里沿主干道往上走,路两旁是高高的树,树后来被削秃大半,也和朋友偷偷吐槽过它丑。路过教工体育馆,在新办公楼前向右转,继续往上,爬一段很长很长的坡,人多的时候会快步绕过他们,人少时就慢慢踩着路中间那条黄线慢慢走,走的时候想学业未来朋友,思绪可以飘很远。左边是艺术楼的蓝白瓷砖,右边是文化墙的孔孟老庄,好不容易喘着气走到坡的尽头,放眼就是空旷的下沉操场。操场边上的迎春花在春天的时候很可爱,每个教室前的花坛里也有,虽然我们曾经抱怨过给它们浇水的繁琐,但是当一朵朵小黄花缀满绿枝的时候还是很高兴的。但我更喜欢没有花的时候,迎春的绿枝垂下来,在风里飘,枝条缠绕,笼在走廊的外围,有柳条的错觉。视野重新回来,还可以看到白宫和凝香亭,看到弘远楼被高树掩映,看到旧办公楼和静心楼并肩而立。走近走近,习惯走那条铺上花砖的小道,抬头看一眼“开启未来”的塑像,颇自信的绕过,仿佛在日复一日的书海沉浮中真的就能握住打开未来大门的钥匙。高一高二时在一楼,高三在二楼,忙于学业是常态,但学业之外印象最深的就是晚自习的时候眼睛从题目中脱身看向窗外,要么是盛丰时代广场的霓虹,要么是远远的滨河路零星串连的路灯,耳朵里灌进夹杂露天KTV音乐的晚风,还有夏夜从窗外突然袭来的飞虫,伴随着的是一股南方潮湿天气里的草木芳香。其实很惭愧三年来没有怎么在操场上运动过,但是记得曾在傍晚的操场边台阶上背课文,一遍一遍地念着,感觉不到越来越暗的天色和渐渐亮起的灯。教学楼前的丹桂路上有一整排的桂花树,秋天的时候,桂香一路,花落一路。恍然想起在新办公楼旁边也有一棵大金桂,去年没有开,但是树下的栀子还是如约开放着送我们离开。听说还有樱花,没有见过有点可惜。

其实可惜的事还有挺多,比如没有如意的成绩,没有勇气说出的话,没有好好地道别,没有在拥有时好好珍惜。像这样的回忆还有很多,你们也会有属于自己的回忆,关于一中,关于古田,关于你切身感受过的生活。

过于想念就会不自觉联想,有阳光的午后走在北师落满金黄银杏叶的路上就会想起在旧办公楼自习的上午,秋风微凉,把银杏叶吹落到二楼的走廊,小心地拾起,叶面脉络清晰,有斑驳的小黑点,藏几片在书中,期待下一次打开时的惊喜。甚至是在书里读到“寂寞余花”都会想到桂花的开落,想秋雨后的路过,看到那些大片铺撒在路上、那些残存的隐藏在枝丫间的焦黄。别看我现在感触颇多,但在当时,当我拾起银杏叶当我伫立在桂花树下时,从未想过未来,想到我在离家千里的地方会有这样的怀念。

但时间不会逆流,人也总是向前走。过分溺于过去于现在于未来都无益。曾国藩有言:“未来不迎,当下不杂,既往不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不是不念过往,不是不期将来,而是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在当下,珍惜且努力。

加缪也说:“对未来的真正慷慨是把一切都献给现在。”而作为学生,无论是大学生还是中学生,我认为主要的任务都是学习与成长,不过大学生还需要完成对社会的初涉与适应。其实对于高考,我不能算成功,但是当我面对做过的练习和试卷,面对字迹密密麻麻的成堆稿纸时,我觉得我是没有什么遗憾的。数学物理本就不是我的强项,对它们也失望过害怕过,但还是沉下心,从基本的概念出发,做很多题然后总结方法,直面难题愿意钻研。虽然说可能在最后的结果看来收效甚微,但确确实实在一定程度上让我有所收获和成长。高三的英语其实有过低谷,感觉无论怎样努力成绩都没有提升,甚至不知道应该在哪些方面努力。但还是坚持,从单词到语法再到每天定量的阅读完型七选五语法填空和改错。语文亦然,积累是最最重要的,即使眼下看不到效果,总有一天会有厚积薄发的感觉。

又想起高三中午很早到学校开始做题,语文与英语轮流,或者是一套理综的选择题,小题狂练金考卷和五三,一个人在空教室,占一张桌子,拿一支笔,窗外有正盛的午阳,初夏渐渐响起的鸣蝉,没有风扇有点闷热,但这些都不妨碍学习的热情和对未来满溢的期许。

当时也是一个人,并没有觉得有什么孤单。或许是因为生活都被塞满也没有时间想这些,或许是心里知道也有千千万万的同学和我一样,伏案疾书,为梦想奋战。

再谈回大学里的孤独,其实也不算孤独,只不过是花更多的时间一个人体验生活,一个人慢慢成长。至少离开家,我也是有收获与感动的,为原来我自己一个人也可以把事情做好感到莫名欣喜和隐约自豪。其实留心观察,身边也不乏这样一个人行色匆匆一个人泡图书馆一个人在食堂吃饭的身影。当然不是说不应该更积极地融进集体,而是每个人有不同的成长轨迹和方式,有时候一个人,为完成心中所想努力,也未尝不可。

何况还有你们,每一个向梦想进发的你们。在逐梦和实现自我的这条朝圣路上,从来不会孤独。

一中今年的桂花怎么样了呢?年轻的你们又怎么样呢?或许还在题海里浮沉?不必有多余的担心,好好努力,太阳尚远,但必有太阳。

作者简介:王薇,2018届高三理科班学生,现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

 

[打印文章] [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