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长廊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走进一中>校史长廊 > 详细内容

曾金冠:白衣天使护花人

来源:作者:曾大年发布时间:2019年03月04日 浏览次数: 【字体:

我的母亲曾金冠女士,古田县城关镇人, 1921年9月出生,1944年毕业于莆田教会创办的圣路伽高级护士及助产特科(学制四年)。毕业后回古田家乡考取行医执照,从事助产工作,业务精良,服务周到,深得社会各界好评。

曾金冠老师

1948年,母亲应聘至古田县立中学和玉田高中任校医。她一生在古田一中从医28年(1948—1976年),医德高尚,业务精良,勤勤恳恳,热情服务,广受爱戴,师生有口皆碑。1961年,母亲荣获南平专署先进教育工作者光荣称号。

母亲在古田一中工作的28年,我们全家人都住在医务室。我幼年及青少年时期都在母亲身边度过,母亲为师生热情服务的一件件往事永远镌刻在我记忆的画廊里。如今追忆往事,一切历历在目。

医德高尚  勤勉敬业

上世纪40年代末至60年代末,学校医疗室工作人员仅我母亲一人,她要承担全校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医疗保健工作,以及全校环境、师生宿舍、食堂等卫生管理工作,并定期组织检查评比,任务十分繁杂繁重。记得,当时县卫生局要求各单位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采取综合措施搞好环境卫生,组织学生体检,推行“一课(卫生课),二操(早操、课间操)”,母亲总是不辞辛劳,夜以继日,一心扑在工作岗位。为提高医疗水平,她自费订阅多种医学杂志,利用晚上时间挑灯自学,还经常在周末或寒暑假到县医院取经,学习医学专业知识。她始终坚持在工作中学,努力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全科医生。

记得1958年大炼钢铁时期,因为烧炭炼铁,师生多有烫伤,一时买不到治疗烫伤的药,母亲便多方搜寻烫伤草药,亲自研制烫伤膏,疗效甚佳,深受伤员欢迎。

当年的寄宿生住的是木制上下架的床铺,木床因年久失修,夹缝中长满跳蚤。每学期末,母亲要带领学生认真做一次药物喷洒,还用卫生纸和棉签浸泡药水塞在木缝中来灭蚤,使学生免受跳蚤骚扰之苦。

古田县曾一度属南平专区,多年来,考生都要到南平参加高考。作为一名医务人员,母亲都要陪同前往为考生做好医疗保健工作。五十年代末古田县设立高考考场后,母亲又要在高考前两三天做好考场消毒工作,喷洒清新剂,还要带领初中部的卫生员到河边捡鹅卵石,清洗干净后放在课桌上用以镇压试卷。

当年古田一中寄宿生较多,夜里时有学生生病。凡是学生到医疗室求诊,无论是白天抑或深夜,母亲皆给予精心诊治。有时学生高烧不退,母亲还要彻夜守候,精心护理,直到病号退烧才放心离开。学生感受到如同亲生母亲般的关照,感动不已。学校医疗室离学生宿舍有很长的距离,有时深夜出诊,晚上路灯昏暗,诊病后学生要护送母亲回医疗室,母亲总是婉言谢绝。其时母亲也才三十余岁,深夜独自行走也感到害怕,但她怕麻烦学生会影响学生第二天上课。

为了搞好保健工作,母亲每年都要为学生打预防针。因工作量太大,她只得经常加班到深夜,第二天依然坚持工作。为了方便学生治病,60年代初期,学校为医疗室开设了男女生病房,让重病号住在病房治疗。她对病号体贴入微,嘘寒问暖,悉心护理,对教师及其家属病号,亦是如此。师生赞扬她对待病人犹如亲子,其仁爱之心,令人深深感念。许多师生几十年后仍记念着母亲,提起母亲的名字,依然交口称誉,怀念之情溢于言表。

上世纪70年代初,学校开设学医、学工、学农班。母亲承担了部分学医班级的课程。她不顾年事已高,坚持与师生一道下龙亭农场上中草药实践课。为了增强学生识别中草药的能力,她除了详细讲述书本上的图解外,还亲自带领班级卫生员及医学爱好者,进深山采挖中草药。为增长学生中医药知识,她还特地在学校医疗室旁山坡上与学生一起开辟青草园,种植上百种中草药,让学生课余参观学习。满园盛开的青草药花,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博得师生盛赞。

我多次亲眼见过母亲精心为病人治病的全过程,其中她为一位女工友治疗烫伤的过程可谓惊心动魄,几十年来我都难以忘怀。当时,古田一中有四座教学楼,每座楼里都设一个大木桶盛开水供学生饮用。开水是食堂烧好后,由女工友依楷嫂(李秀珠)挑到教学楼倒进大木桶,每担水约有百余斤重。那天将开水倒入大木桶时,依楷嫂不慎失手,半桶开水全溅到自己身上,痛苦哀嚎不止。我母亲闻讯立即背起急救药箱冲到教学楼,娴熟地取出手术剪子,剪开衣裤,让同学提来冷水浇淋并上药。事后,经我母亲悉心照料医治,依楷嫂伤口逐渐恢复,没有因此留下疤痕。依楷嫂曾说此事让她终身难忘,感激一生。

视生如亲子  仁爱是本心

1955年春,古田县爆发流感,许多师生被感染,学校在旧城大礼堂隔离了一两百号病员。母亲夜以继日地投入到诊治和照顾病员的工作中,亲自熬药、熬粥送到病房,病员们为母亲无微不至的关怀所深深感动。

1992年,我母亲在邵武市探亲时突发小中风到市立医院就诊。当母亲将病历递给主任医师黄聿彬时,黄主任惊讶地叫道:“您是金冠老师啊!您还认得我吗?我是57届古田一中高中毕业生黄聿彬呀!36年前,古田一中爆发流感,我是其中的重病号。是您亲手为我熬药,熬粥,一口一口喂我吃,使我得以早日康复的。当时那温馨的一幕,至今仍历历在目,难以忘怀呀!” 时隔36年了,学生仍如此深情地惦念着我母亲,她老人家激动得流下了泪水。后来,母亲经黄主任精心治疗,病情好转后返回建阳县。

曾金冠老师和她的女儿、外孙女

古田一中当年高考,在考场旁设有急救室,应急诊治临场患病的考生。1958届毕业生杨承栋当年参加高考时突发急病,经我母亲及时救治,坚持考完,并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医大,后来成为上海胸科医院主任医师。90年代初,他还专程从上海到建阳探望我病中的母亲,尽显学生感恩之情。

1960届考生张碧心高考时在考场突然晕倒,监考老师将她扶到急救室诊治,并让她在急救室继续考试。我母亲见她体质虚弱,让我到她家中拿来三四个鸡蛋,熬了艾叶汤冲蛋给她吃,以便快速恢复体质,顺利完成高考。当收到哈尔滨军工大录取通知书时,她第一时间赶到学校报告我母亲,让母亲分享她的喜悦与快乐。

80年代曾任古田一中办公室主任的余淑珍老师,当年就读一中时体质很弱,经常到医疗室看病,是个老病号,经我母亲悉心诊治,身体逐渐康复,后考取大学,先后在北京、新疆工作。几十年来,她俩始终保持通信联系,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

记得学校课间操时间,医疗室总是挤满诊病取药和外伤敷药的学生。母亲一人忙得两额布满豆大的汗珠,但她毫无怨言,依然态度温和,话语亲切,面带微笑。

由于我母亲胸怀仁爱之心,视学生如亲子,对每位病员都悉心诊治,关怀备至,使学生倍感温暖,所以每逢寒暑假,考上大学的省内外学生都会到古田一中来探望我母亲,表达感恩之情。

诚心关爱教工  热忱以校为家

母亲常说,能为师生服务是我一生最大的心愿与光荣。为此,她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不忘自身业务进修,使自己从助产护士成长为全科医师,业务水平得到全校师生的认可与信赖。因此,本校教工或其子女患病,也经常上医疗室请母亲诊治。我母亲对中草药有较深的研究,所以也经常给病号开中草药处方,疗效显著。尤其是我母亲看病时态度和蔼可亲,热忱忘我,随叫随到,因而深受教工欢迎和赞扬。

我记得当时常常有教工小孩半夜突患急病,母亲闻讯,总是第一时间赶去治疗。母亲早年毕业于助产士学校,专业水平较高,所以有时教工家属半夜分娩,都请我母亲半夜陪送到县医院分娩。

古田一中老校长申庆余1962年调任古田县委副书记。有一天其小男孩(小名叫小弟)半夜突然生病,哭闹不止,本拟就近送古田县医院就诊,可小男孩哭闹着说要到一中医疗室找我母亲诊治(以前我母亲常给他治病)。到医疗室后,我母亲轻声安抚说,只是积食不消化肚子疼,没大碍。经其抚慰后,小孩不哭闹了,后来只服用几片食母生就好了,高高兴兴地回县委宿舍。时隔50多年,2016年7月,1966届初中毕业生聚会,我与申校长的大女儿申桂萍相聚时,她还深情地聊起此事,并说她小弟至今仍念念不忘我母亲,真是情意绵绵五十年,高山流水也动情啊!

我母亲与教工结下深厚的情谊,演绎出了许多动人的故事。90年代中期,我的外甥陈咏(我大姐曾大星的二儿子)在福州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他的导师为叶东毅博士,是位三十来岁的年轻人。

有天傍晚叶老师与其母一道散步时,说要带母亲去见见他今年刚招收的研究生。三人见面寒暄致意后,叶母在攀谈间亲切问陈咏:“听口音你不像是福州人呀!”陈咏答道:“我的籍贯是莆田市,但母亲是古田县人,曾在古田一中工作。”叶母听后说:“哎呀,我们两家真有缘啊,我叫刘秀兰,也曾在古田一中任教过!”并急切追问:“那你认识曾金冠老师吗?”陈咏脱口而出 :“她是我外婆啊。”话音刚落,叶母便激动地紧紧握住陈咏的手说道:“她可是我们家的大恩人啊!”其意外举动使得陈咏如坠云里雾中,不知就里,忙问是怎么回事。叶母深情地对陈咏讲述了文革时期,我母亲怎样临危不惧地帮助其逃难的往事。

她说:“文革时期,古田曾发生过不同派别的激烈武斗,古田一中校园被包围封锁,群众在校内设岗哨戒备,校园内不时有流弹飞过,曾有3位师生被流弹击伤,气氛紧张,形势严峻。当时我正怀着东毅的弟弟,身在异地,举目无亲。正当我感到慌乱无助时,金冠老师伸出了关爱的援助之手。她当即果断冒险带我从食堂围墙边的小门出逃。逃跑途中在莲桥遇到一条小溪,有好几米宽,溪上仅架着一条小独木桥,孕妇行走太危险。金冠老师灵机一动,雇来一位农民背着我,她自己则在背后托着,趟着齐膝深的溪水走到对岸。并带我避居于金冠老师自己母亲家里,才躲过劫难。几天后,金冠老师打电报给我爱人,他赶到古田将我接回福州,不久东毅的弟弟便出生了。”她绘声绘色地对面前两位年轻人讲述这段历险记时,脸上时不时还重现当年出逃时那种惊恐的表情,并说她一辈子也忘不了这段历险记,忘不了金冠老师的援助之恩啊!她深情地对陈咏说:“金冠老师医德高尚,待人热情诚恳,让教工感受到春天般的温暖。”还嘱咐叶老师有机会要好好感恩金冠老师。                        

据倪可源老师《从旧城龙首山迁校松台山琐忆》一文记载,在古田一中从旧城搬迁到新城时,搬迁队伍浩浩荡荡,学校所有设备,全由师生用肩扛板车拉,往返一趟约20多里。母亲每天背着药箱跟随搬迁队伍奔波往返于新旧城的大道上,还同申庆余、陈学庚等校领导一道不时地和师生一起推着、拉着。有人劝她不用每天往返奔波劳累,她总是说,学校就是我的家,现在学校搬新家,我应当尽心尽力呀。

当时学校环境卫生及公用厕所由各班学生包干打扫,但逢周末就没人打扫了。在教工宿舍旁的小山坡上有个公用厕所,周末没人打扫,母亲就动员我们三姐妹一起到远处抬水冲洗公用厕所。我们仨姐妹当时也都才十二三岁,心里有怨言,抱怨说为什么别人都不干,全由我们一家人来干这脏活。我母亲说:“我是分管学校环境卫生的,我们就应该带头做个榜样。学校就是我们的家,能为大家提供一个清洁卫生的环境是件好事,应该多为师生着想,不能有怨言。”

母亲一生医德高尚,爱岗敬业,待教工蔼然可亲,待学生犹如亲子。她是位医师,可校内师生和社会家长无论在校内或社会上遇见母亲,总是亲切地敬称她为“金冠老师”。老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职业崇高为世人敬仰。以老师相称,彰显师生及社会家长们对我母亲的尊重和敬仰之情。即使晚年我母亲退休了,学生依然对她满怀敬意和怀念之情。1994年夏,古田一中59届高中几十位毕业生在建阳组织毕业35周年聚会,聚会组织者建阳一中校长夏锦铸告诉大家说,我母亲退休后移居建阳女儿家,年事已高,小中风卧病在床。他们听后群情激昂齐声说:“金冠老师爱生如子,医德高尚,为人亲和,是位可敬的长者,大家一起去探望她吧!”于是他们满怀深情地登门探望我母亲。当时几十个学生排成长队,一个个从我母亲床前走过,握手鞠躬致意,场面动人心魄,我母亲感动得热泪盈眶。

曾金冠老师七十寿辰全家福

母亲于2006年12月不幸病逝于建阳,享年八十六岁。古田一中派副校长黄晞带领教工代表到建阳,为我母亲开追悼会,高度评价和赞扬我母亲医术精良,品格高尚,勤勉敬业,热忱亲和,其精神风范有口皆碑,堪为人范。

往事如风,精神永存。斯人虽逝,风范永恒。我母亲曾金冠老师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古田一中灿烂的历史画卷中!

 

曾大年,传主次女,古田一中初中1966届校友,曾长期任职于南平教师进修学院。

(选自古田一中校园文化丛书之《三山往事》,江元堂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年7月版。本文如与原书有出入之处,以原书为准。)

[打印文章] [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