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长廊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走进一中>校史长廊 > 详细内容

渡尽劫波真情在

来源:作者:倪可源发布时间:2019年04月23日 浏览次数: 【字体:

老朽今年九十又三,出生于1924年2月,先人世居福建省古田县大桥镇沂洋村。童年时代,四世同堂,一家十余口人,以务农为业,春耕夏耘,四时不暇,过着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

但是好景不长,五岁那年,不幸母病身亡,童年失母倍感凄凉,五岁孩童可谓尤最。顿时孤寂无援,幼弟又嗷嗷待哺,只能寄养在外祖母家。幸有堂姐梅英携带伴读于乡村教会私塾,在学堂上随和大家,口动心思竟不自觉地背下《三字经》,大家不禁啧啧称奇,得到了先生的赏识,由此而开始了私塾学习的经历。

是时本村有两所私塾,一所为乡亲创办,一所为教会创办。两所私塾虽齐读孔孟经书,但唯有教会私塾的王有禄先生引进了新学堂的课程,在讲授经书的同时,再选授国语常识、自然、算术等。这些新课程使学生耳目一新,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同时也为学生转入公立小学作了铺垫。随后于1935年秋,小小年纪的我就远离家人跟随时任校长的表兄郑复祥就读于林前初小,次年又辗转进入了横洋公立小学,直至明年毕业。不幸的童年,辗转求学,幸有亲友相助,诗书相伴,良师教导,而熟读背诵了《四书》、《诗经》、《左传》等,又熟读背诵了《四言杂字》、《千字文》、《千家诗》、《幼学琼林》,还学会查考《美全八音》等韵书,侥幸学有小成,识有所长。

求学无坦途,征程有艰险。1937年,我小学毕业之日正是抗战爆发之时,全国各地战火连天,兵荒马乱。正值此时,我考入县城的史荦伯中学,随即形势急转直下,当时福建厦门沦陷,福州失守,于是由福州仓前山迁来了三所客校,分别是三一男中、陶淑女子中学、寻珍女子中学,本地的史荦伯中学、精英女校、闺光妇校等殷勤接待,因而主校与客校只能每日轮班上课。时局如此危难,物资如此匮乏,条件如此简陋,但全国人民群情激愤,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由此学校在组织学习之余的星期六晚上,经常组织全校师生举行抗日爱国演讲、教唱抗日爱国歌曲等活动,《义勇军进行曲》、《流亡三部曲》、《黄河之恋》及《松花江上》等歌声响彻于旧城新义山的上空。这一切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振奋了人们抗战的士气。当时古田虽然是大后方,但依然时常遭到日军飞机的空袭,有许多人丧生于日军飞机的轰炸之下,就在我们初中毕业考试之时,便有同学在途经五保大街时被炸身亡,引发了全校师生的极大�%8

[打印文章] [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