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长廊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走进一中>校史长廊 > 详细内容

林仁钗:勇者无惧 仁者无忧

来源:作者:张灵毅发布时间:2019年05月15日 浏览次数: 【字体:

翻开这本珍藏的相册,我们可以看到一张张或大或小的老照片,被它们的主人细心粘贴着,精心保护着,完好无缺,一尘不染。这里有毕业照、工作照、生活照,有师生照、同事照、老友照……微黄的照片无意中呈现了古田一中自二十世纪50年代末迁校松台山,到90年代初开始稳步前进,逐步成长的这一段岁月。其中,有些照片已经模糊不清了,而有的依然清晰如昨。

林仁钗老师

相册的主人是古田一中退休老教师林仁钗女士。自1956年福建师范学院毕业入伍一中任教到1987年8月退休,仁钗老师在一中工作了三十多年。她的老伴薛谋裕老师,1958至1987年在一中专任语文教员,今已经过世;女儿薛敏是一中英语组的退休高级老师;女婿李强曾多年担任一中数学教研组组长;儿子薛滨在县玉田中学教授英语并兼任该校办公室主任;儿媳陈丽萍在古田技校从教,这是一个典型的“教育之家”。

1945年私立古田超毓联中天衢级毕业留影,二排左九为林仁钗老师,前排左九为黄维溪校长。

山乡唯一的女大学生

1926年12月,林仁钗出生在屏南县路下村的一个家境比较殷实的家庭里。由于父亲重男轻女,到了学龄,她读完了本地小学之后,家里就没再打算继续培养她了。与此同时,长辈们都忙着安排她的哥哥坐上轿子去古田旧城史荦伯私立中学读书,结果全家瞩望的哥哥竟不喜欢读书自个儿跑回来了。而少年林仁钗,为了继续学业就追随有志求学的同乡人来到古田旧城超毓联中上初级中学。初中毕业后,到了十八岁,她才又等到时机,再次偷偷跟随邻家堂侄离开屏南,前往福安穆阳师范求学。

在社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40年代,从屏南到穆阳得走上一段遥远而艰难的路程。没有任何交通工具可以借助,唯一的办法,就是徒步走山路。那时山上土匪猖獗,拦路抢劫的事经常发生,白天反倒不能走,只能在夜间趁土匪散休之时连夜赶路。

夜行深山峡谷,山势险峻,榛莽丛生,一不小心就会从山顶跌至山脚,而且这一走,要连续走上三天三夜才能到达学校。一路上,她的脑海里不断闪现着曾经遇到的恐怖场景:当年,在与一群同乡女孩徒步往古田旧城上中学的路上,她们遭遇了土匪。她亲眼看见,走在前面的几个女生被土匪抓绑,只因为她和另外几个走慢了一段路,才躲过了这一劫,至今想来还心有余悸。被劫走的女孩往往命运悲惨,不但家里要出钱来赎人,而且即便能从土匪窝出来,也嫁不出去了。此刻她不无忧惧,但是不知有什么样的力量鼓动着她向前走,为了读书,她心甘情愿咬牙坚持着。就这样,十几岁的林仁钗,最终排除重重困难,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

据说,当时一同前去穆阳的一些女伴因为家人追来就被叫回去,再也没能继续求学。幸好她的家人没有这么做,她才留了下来,也因此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超毓联中校长黄维溪先生手迹

1948年7月,林仁钗从福安师范学校毕业后,曾先后在屏南县路下、双溪、长桥几所小学任教。在学校里,她工作尽心尽责,成绩突出,受到学生的欢迎,赢得家长的信任,也得到了校领导的充分肯定。在长桥小学期间,她担任校教导处主任,执教过一节颇有影响力的县级公开课。业余时间,她还经常指导学生开展文艺演出,带领学生给学校出宣传墙报。

1953年,屏南县教育局选送她到福建师范学院俄语系学习。当时全国各地的农村正在进行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仁钗老师说,因为自己的家庭成分(地主)不好,而且全县只有两个学习名额,她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竟然得到了这个读大学的机会。

机会的确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仁钗老师对知识勇于追求,对工作饱含热情并尽心尽责,为自己的人生积蓄了能量,为机会的获得铺垫了道路,顺理成章地,她骄傲地成为山乡唯一的女大学生。

教学劳动一肩挑的“女汉子”

1956年,仁钗老师从福建师范学院俄语系本科毕业,到古田一中任教。“文革”前,她在高中部教授俄语兼任班主任及外语教研组组长。本科专业的俄语水平,让她在教学上得心应手。她教学认真负责,教风严谨,精心钻研大纲和教材,备好每一节课,并结合学生实际开展教学,教学效果明显,所任班级历年高考成绩名列专区(地区)前茅。

林仁钗老师(右)和汪家繁老师与黄世平校友

她对学生从严要求,敦促他们勤学多练,比如,早晚经常下班辅导;早读总是提前到班上;课间活动如果学生做操做不好,就要求学生重做,她保持着一贯严格的工作作风。因此,“文革”期间,学生给她的“大字报”,主要就是针对她“抢时间,占地盘”,对学生过于严格而写的,她没有受到其它方面的冲击。

“文革”后,从大时局看,随着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化,她改行教了语文;而具体原因是当时的领导认为她的字写得很好,改教语文最合适。于是,为转换教学角色,她又狠下功夫刻苦学习,很快就适应了新的科目,并准确地把握了语文教学的特点。依托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她抓好初中起始班的语文教学,所教班级学生的语文成绩居年段前列。学校的领导信任她,还把自己的子女安排到了她班上。同时,她又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书法、朗诵等语文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丰富了学生们的语文学习生活。

仁钗老师在一中工作的三十年,正是整个中国社会急剧变化的三十年。社会的风云变幻总会折射在教育上:学校曾有过“大跃进”时期教育教学失调,盲目求快,课堂教学走过场,正常教学秩序被打乱的情形;曾有过大力整顿教育教学工作,各项工作渐趋稳定,但又遭遇“文革”动乱,教学秩序受到严重破坏停课三年的历史;曾有过改革开放大潮涌动,学校重获生机,持续稳步发展的时期;曾有过抓住机遇,学校奋力教育改革,实现了办学水平一级达标的事实……

在这与国家、社会、教育共命运的艰辛坎坷的三十多年中,仁钗老师任班主任工作长达二十多年。她兢兢业业,深入细致地做好班级工作,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发现学生的不良倾向,就及时加以纠正;她以身作则,任劳任怨,各项工作出色,所带班级学风好,多次被评为先进班级。

林仁钗老师(前排左六)和1959届的学生们

1958年上半年,一中校园还在旧城的龙首山,她带领学生从旧城前往新城开挖校园。当时,学校新址没有食堂,他们只好吃竹筒米饭,米饭蒸不透,竹青味很浓,又没有配菜,吃了就让人想吐。劳动后,晚上还要在学校简陋的屋子里过夜。

50年代末期,学校迁址新城松台山。师生齐动手,披荆斩棘,重建校园,那时她正怀孕临产,但还是坚持和学生一起参加劳动。

大炼钢铁的时候,她的爱人带着学生去乡下劳动——洗铁砂。她一个人在家和老师们一起在晚上大炼钢铁,结果,孩子快生了还不知道。好在校医曾金冠知道情况后,把她送到县医院,匆忙之中还顺路借了一个鸡蛋给她补身体,校长申庆余的夫人还帮忙她做了一件小儿衣。

分娩假未满她就提前来上班,坚决不落下高三毕业班的工作;孩子没满月,为了工作她就把孩子托养在别人的家里,后来孩子的体质一直很不好。

60年代上半期,学校劳动任务繁重,建操场、办工厂、垦农场、下乡支农,上山造林等,她经常带领学生到学校的长岭茶山劳动。一天傍晚劳动归来,刚打开家门,她就晕倒在地,幸亏隔壁的蒋宝盛老师及时发现,后经医生抢救才脱离生命危险。之后第三天,她又带着学生,去参加校内劳动了。

70年代,已经年过半百的她还带着学生去修筑从一中校门口到吉兆村的土路,到沂洋等地下乡支农,开茶山,在校内开挖防空洞……

不论是教书育人还是生产劳动,仁钗老师都毫不含糊。面对工作,仁钗老师始终热情高昂,精神饱满,身体力行,勇敢坚定,风风雨雨一肩挑,是古田一中教育园地中一位名副其实的“女汉子”。

三十多年了,辛勤耕耘换来了桃李满园,她和许多像她一样的园丁们一起培养出了众多优秀的学子。如今,这些学子都在各自的社会岗位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60届校友李扬强先生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为我们讲述了仁钗老师的一些教育往事:

第一件说的是仁钗老师的课外辅导情况。仁钗老师是我上高二、高三时的俄语老师,她很受学生欢迎。早读课,晚自修,仁钗老师来的特别勤,抓的特别紧,辅导学生很有方法。

上高一时,我俄语学不好,心底里认为学俄语没有用处,而偏重文科中的语文、历史、地理科目。上俄语课,也不注意听,不爱学,成绩不大好。高二时,仁钗老师教学俄语,她每天提早来班上(笑:“抢时间,占地盘”)。那时候,从教师宿舍到教室的路比较远,全是泥土路,遇上雨天,特别不好走,但老师一直坚持这么做。她还告诉我们,早读时间记性好,要多读俄语。慢慢地,在老师的督促下,我们就养成了好习惯。读课文,背单词,还向老师提出自己的疑问,老师都很认真的回答。当时,学校的晚自修没有要求老师都要来,而仁钗老师常常主动来班上,看看大家有没有存在的问题,检查大家的作业做了没有。之后,我的俄语成绩提高很快,学习就更认真了。

高三文理分科时,虽然距高考时间只有两个月,但文科没有考数理化,可以直接主攻必考科目。大家要求仁钗老师帮忙猜一猜题,老师说,猜题不可能猜到啊,要靠自己努力,勤读勤背,理解了,书才能读得好。于是,我们就把课本上该记该背的地方,反复多遍,记牢。这样,高考时自然就觉得题目不难了。这实际上,是老师教会了我们方法,把平时的功夫做到家了。直到80年代末,我才得知,自己当年高考考得好,俄语科目考了90多分(当时我们的高考成绩是不公布的)。仁钗老师教我俄语两年,我能一改过去的不好,获得最后的好成绩,要感谢她的教导。

第二件事,讲讲仁钗老师关爱学生的情况。高二下半学期,我们班上来了一个从北京转学来的同学陈延安。他是当时反右斗争时,“丁(丁玲)、陈(陈企霞)反党集团”中陈企霞的儿子。其时,他的父亲已被处理到一个农场接受劳改,他的母亲郑重被下放到古田溪水电厂托儿所当所长。他就随母亲来到古田,转学到一中,分配到我们班。

陈延安个子高,坐在教室最后一排,每次仁钗老师提问他,他总是很有礼貌地站起来回答。一次,仁钗老师微笑着问他,你能不能把你的答案在黑板上写一写?陈延安就走到黑板前,很工整地写起来,老师高声表扬说:“延安同学不但问题答得好,字也写得漂亮!”原来,因为喜欢俄语,陈延安在学校时就多读多学,不但读会了高二的课文,而且连高三的课文都学会了。当场,仁钗老师就鼓励大家向陈延安学习。下课后,她还到延安面前,请他多来提问,多交流。现在想起来,仁钗老师真是如孔夫子所言“有教无类”啊,她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因为延安的家庭问题歧视他,反而表扬鼓励他,展示了慈母般的情怀。

仁钗老师不但关心我们的学习,而且关心我们的劳动生活。

我们一起劳动时,她主动帮助陈延安。陈延安是从城市来的孩子,不会挑担,更不会“背转式换肩”挑担,他别扭的“胸转式换肩”,把同学们逗得哈哈大笑。仁钗老师叫大家不要取笑他,要好好的教他。下水耘田的时候,陈延安不懂得要脱掉鞋子,直接穿着回力鞋踩下田去,大伙儿又笑了,老师就亲自示范,把鞋子脱了,慢慢地下到田里……在仁钗老师的帮助下,陈延安从不习惯劳动,变得习惯了,能自己下到田里去。

当时,学校食堂办了养猪场,我们要把肥料积存,混合土粪,挑到很远的农田里,给番薯下肥。陈延安不会挑肥,仁钗老师就叫劳动委员嫩妹教他,延安听到叫“嫩妹”,以为“嫩妹”是个女生,不愿让他教,不曾想到仁钗老师找来的“嫩妹”其实是个“实而不嫩”的同学。在“嫩妹”的帮助下,延安逐渐习惯了田间劳动,能自己挑肥到田里,在劳动方面他终于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仁钗老师的爱护与帮助,使陈延安在各方面都渐渐表现出成长的自信。在学校的文艺演出活动中,延安、黄家祥、刘能养、程利斌这四位又高又帅的男生还一起跳起了精彩的少数民族舞蹈,受到了同学们欢迎。

李扬强先生娓娓道来,让我们感受到,仁钗老师不仅有着“女汉子”吃苦耐劳,行动“不让须眉”的品格和勤奋执着的事业心,而且还有着慈母般柔软仁厚的爱心。她以她的勇力和仁心,向自己的职业生涯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后元楼里的“老寿星”

自1987年8月退休至今,仁钗老师又在一中校园里生活了近三十年。她的儿媳陈丽萍女士说,老人家对一中一往情深,一辈子都以一中为荣。随着仁钗老师年岁渐老,前些年,他们夫妇曾经有过把老人家接到身边一起生活以方便照顾的想法,但刚一开口,就被老人家坚决拒绝了。她舍不得离开一中,在一中工作生活了一辈子,她早就把一中当成自己的家了。每次出门,遇到有人问询她的过往情况,她总是满脸自豪地向人介绍自己一中老师的身份。

“老寿星”林仁钗老师

她居住在一中后元楼三单元206室,笔者所住宿舍与她同一楼道。那时,仁钗老师的老伴薛谋裕老师还健在,每当我们路过206室转身上楼时,只要206室敞着门,坐在小客厅里的“二老”,总会向我们颔首微笑,我们也总是大声地问候他们。天气晴好的时候。“二老”会下楼来晒太阳,累了就坐在后元楼前的石凳上休息。看到我们经过,他们总会亲切地询问我父母亲(笔者的父母亲均是“二老”的学生)的身体状况。其时,我父母亲才几近古稀,“二老”已是耄耋之年了,他们关心体贴别人总是胜过自己。

“二老”还特别疼爱楼里的每一个孩子,既关心孩子的学业发展,又关心着孩子的健康成长。笔者的儿子几乎是在“二老”的赞赏和鼓励中成长起来的。今年儿子上高三了,仁钗老师为了激励他勤奋学习,还专门找他谈心。儿子说:“奶奶勉励我要努力读书呢!”“奶奶”,这就是孩子们对这位又热情又慈爱的长辈发自内心的最尊敬最亲切的称呼。

她爱孩子,也爱花草。家中的阳台上,种满了她喜爱的花花草草。茉莉的清芬,山兰的淡雅,三角梅的艳丽……近些年,流行在自家阳台种菜,她也不示弱,动动手就种上了小油菜、空心菜、葱蒜等品类,而且能自给自足,自得其乐。在她的岁月里沉淀下了一种纯粹的美好,没有所谓的远近亲疏之分,也没有所谓的利害得失之别。

仁钗老师现年92岁了。她说,她曾在“鬼门关”前煎熬过好几回。多年来,她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主动脉及冠状动脉硬化等大毛病;慢性咽喉炎,咳嗽等当年落下的职业病也常常折腾她。她曾经做过两次大手术。一次是1985年1月前去初一(4)班上早读课的路上(现教工宿舍中行楼旁边),被一个骑自行车的工人撞倒致“左股骨颈骨折”,卧床两年多,后来经过几年的锻炼才得以恢复。2006年6月,她又做了一个切除直肠癌的手术。一个月后,一个在福州肿瘤医院当副院长的学生来看望她时说:“您年纪大,听我劝,不要化疗,以免伤害身体。”她听从学生的建议,没有进行化疗,此事至今已过去十年了。说起这些,老人家显得十分平静,她始终坚强勇敢地面对这一切,一如当年。能做到这样坦然,需要多么强大的内心力量啊!

老人家告诉我们,她长寿的秘诀两个字:“动”和“乐”。

她坚持锻炼养生。每天起床后平躺床上,揉腹搓胸;用手指尖敲头,揉太阳穴;搓耳踢腿各100次。七点起床,洗脸后喝一大杯白开水,然后到阳台作深呼吸20次。几年来坚持饮食有节。早餐,一小碗牛奶泡燕麦粥,一小节玉米棒,半个馒头;中晚餐,一小碗米饭(薏米仁红小豆蒸饭),时令青菜瓜果各一小碗,蒸鸡蛋一个;饮食以清淡为主。平时买菜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等,凡是自己能做的事都自己做,家里不用雇保姆。

生命在于运动。每天,散步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上午,做家务看报纸;下午,写毛笔字,做操;晚饭后看“北京养生堂”节目或是散步。

“动则不衰,乐则长寿。”她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面对晚年生活,她乐在其中:有整理家务之乐,有培植草木之趣,有静心读报之闲,有挥笔书写之力……家庭和睦,儿女孝顺,尽享天伦。达观的心态加上健康的生活方式,这应该就是仁钗老师高寿的秘诀吧。

坐在时光的飞轮上,有的人哀叹年华已逝悲悲戚戚一生碌碌,有的人直面人生蓬蓬勃勃奋发有为;有的人功名利禄样样拿得起却放不下,终而作茧自缚,画地为牢;有的人心地清净常常利及他人修行自我,终而智慧圆融,自在坦然。

祝福仁钗老师:勇者无惧,山高水长;仁者无忧,福寿康宁!

 

:林仁钗老师的一些教育往事由其学生李扬强先生口述。

(选自古田一中校园文化丛书之《三山往事》,江元堂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年7月版。本文如与原书有出入之处,以原书为准。)

 

 

[打印文章] [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