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长廊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走进一中>校史长廊 > 详细内容

林培英:倾心育桃李,枝叶总关情

来源:作者:张灵毅发布时间:2019年12月11日 浏览次数: 【字体:

林培英老师是古田一中一位普通的高级教师。在她七十岁生日的时候,工作在古田、福州、上海、北京、杭州和加拿大、新西兰等地的学生自发组成“贺寿群”,通过视频对她说:“培英老师,谢谢您!祝您生日快乐,健康长寿!”

 

林培英老师近照

 

清甜的花生绿豆汤

我们不会忘记这样的一幕场景:上世纪80年代古田一中高考考场的一角,刚从上一场考试中回过神来的考生们,缓缓走出了考场。稍息片刻,他们马上就要投入最后一科的生物考试。前方,考生休息区,浓绿的梧桐树下,培英老师趁着考试的间隙,煮好凉好一大锅花生绿豆汤,摆在那儿,正等着他的学生们……看到学生走出考场,一脸慈祥的她用充满期待的目光望着与自己朝夕相伴的孩子们,发出细腻而高频的声音:“同学们,快来,喝点汤,解解暑,放松放松……”她的声音,很快就被周围的嘈杂声淹没了,但学生们看到她都惊喜地欢叫起来:“林老师!林老师!”他们毫不客气地接过老师递来的汤,嗞嗞地喝尽,又抹着嘴角,你一言我一语地爆开了花。先前的疲惫,似乎就此一扫而光,大家的精神劲全上来了。她一边忙碌,一边含笑倾听着孩子们的高谈阔论。考试铃声响起,同学们进入考场。她收拾好锅碗,若有所思地朝宿舍走去,她放心不下这些孩子……

转换角色,用心耕耘

到一中之前,培英老师在古田七中担任初高中毕业班化学教学。进一中之后,专任生物学科高二高三的教学。为了胜任这项工作,她一方面紧跟老教师向他们学习讨教,另一方面,她在课前充分备课以上好每一课。

为尽快进入角色,她开始抓紧一切时间,强化自己的生物教学能力。她边吃饭边背记生物教材,边做家务边盘算着教学安排。她恨不得一天当作两天用,早早练就出本领来。为了保证有充分的精力、体力投入转换教学,她开始坚持每天早起跑步,做操。寒凉的冬日清晨,一中的操场上,总会出现培英老师瘦小的身影。功夫不负有心人,仅一年下来,培英老师就能熟练掌握整个高三的生物教学了。

成功地实现了教学角色的转换之后,培英老师没有满足于眼下的工作状态。她继续钻研生物教学,向优秀老师学习,在生物学科教学上,形成了自己的工作理念和风格。

用心上好每一节课,成了她最朴实的追求。一节好课的练成断然是离不开课前、课上、课后三个重要环节的精心安排。

每次课前,培英老师在写好与学生互动的教案之后,一定要特别用心地准备与当课教学内容对应的直观教具:挂图、模型,甚至自制的活动教具。比如,在学习DNA的碱基配对、DNA与RNA的关系等知识内容,都需要用活动教具来展示,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讲到人体呼吸运动时,更需要模型来演示,而这一模型,胸廓上弯曲的肋骨随着呼吸上升下降,要花费许多的时间与精力才能准备到位并演示成功。这些琐碎繁复的课前工作,在外行人看来,可有可无,徒费时力,但培英老师坚信,课堂上学生在这些具体鲜活的教具模型的帮助下,会更快领会吸收其中的知识原理。

课堂上,培英老师十分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尤其是对学习后进的学生,她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注意用易答或有趣的问题提问他们,及时给以肯定鼓励,提高他们学习生物的信心和兴趣。生物不是主科,但由于感受到老师的亲和力,由于有了直观的教具和老师的演示实验等,许多同学都喜欢学生物,并在生物高考中取得了好成绩。

课后,培英老师总要做好本节课的经验教训总结。通过每次课后教学反思,问题探讨,促进自身在教学上不断提升。同时,她还开展课外生物兴趣小组活动,发动学生采集、制作生物标本。这样既增长了学生们的见识,也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每天晚自习,培英老师没有陪自己的孩子学习,而是要先到教室里巡视学生学习的情况,或现场答题解惑,或帮助学生消化吸收课堂教学内容。辅导后回到宿舍,再结合学情,准备第二天的教学。

教育教学上的追求是无止境的,“钻”进去的同时,培英老师无意中也迎来了自己教学上的春天。省地生物教学研究会对她的教学非常重视,多次邀请她参加省、地生物年会。为了让更多的同行,近距离地观摩她的教学法,1989年3月,省生物学科年会在古田一中召开。由培英老师执教的《遗传物质基础》公开课得到了前来观摩的省地各市同行,包括福州一中的知名高级教师的充分肯定。

 

“钻劲”再加“拼劲”

面对成绩,培英老师说,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不仅需要“钻劲”,还要“拼劲”。在她看来,孩子们的期盼就是她的追求。为了工作,她克服家务的缠绕,转移出对自己孩子的那一部分精力,同时也疏忽了对自己身体的爱惜。但是,只要没有倒下去,即便身体吃不消,她也要坚持。

 

林培英老师(左二)在实验室

 

有一次上期末复习课。当天凌晨,她就开始身体不适,肚子疼痛,但还是忍痛坚持着,一连上了四节课,直到傍晚,才去医院。医生检查后说,必须马上手术,再晚些时间,就会穿孔引起腹膜炎。

还有一次,她到三明参加省生物年会,出差时就感到人不舒服,在当地买了些药,坚持下来,但到了后来,病情居然发展到舌头发硬,连流质水都不能进食,她才不得不返回古田就医。医生带着责备的口吻说:“老师呀,小中风引起面瘫了,别不当回事!”

面对体形娇小的培英老师,你简直无法想象,她就是传说中的“拼命三郎”。今天,我们并不倡导,老师以透支身体的代价来工作,但我们也深深知道,谁不懂得爱惜自己的身体呢,谁不懂得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呢?培英老师的“拼”,本质上与她的工作责任心和对孩子们的爱是紧紧相连的,“内化于心”’而“外化于行”啊。

用心耕耘,终于换来了满园桃李芳菲。在一中八年,培英老师先后执教过85届高二生物,86、87、89、91届的高二、高三生物以及93届高二生物。学生中,有的考上了当时人人羡慕的第一军医大、第三军医大、第四军医大等高等医科院校,有的考入了农林师范类院校,学生们没有辜负培英老师的培养和期望,都在未来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开创出了自己的天地。古田一中正是有了像培英老师这样的老师群体才培育出一批又一批闪闪发光的学子,让人引以为豪。

爱生如子,个性服务

关心学生的学习、思想、生活是为人师的重要职责,培英老师在教育中不只是这么想,而且的的确确这么做了。她是一个充满爱心并富有行动力的优秀的老师。

教学上,她对学生因材施教。

对后进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利用他们的长处循循善诱,提高他们的信心。在七中教学期间,有个寄宿生因为受到批评,跑回老家不打算念书了。培英老师多次写信给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后来他回到学校并考上中专,分配到上海,现在大型国企任干部。

对于学习好的学生,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利用周末,她搬出大学的教科书,给那些刨根问底的学生开阔视野。高考前夕,她利用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让有需要的学生在这里看挂图模型、标本,以加强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她的这些个性化的举措,都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

生活上,她对学生关怀备至。

86届有个来自杉洋边远小山村的学生王某某,身患疾病,眼睛睁不开,手无力,情绪十分消沉。培英老师不仅给他鼓信心,而且还多次带他去看病。医生问她:“你是他什么人?”培英老师说:“我是他的老师呀!”王某某的病情,在古田医院没有好转,培英老师就带他去福州看,并和家人帮助并安排他在省城住宿和就医。后来,这个学生考上了省农学院。

每逢高考前夕,培英老师考虑到学生们负荷很重,为了让他们能更好地学习和考试,她煮了鱼汤,送到学校学生食堂,给来自边远山区的部分高三寄宿生增添食欲,加强营养。

试问,除了母亲,还有谁会这样贴心地为孩子们着想?培英老师的心里,深知搁在这些孩子身上的比学业更沉重的,是现实家境的艰难和人生命运的负荷。她心疼啊!

不忘初心,延续关爱

在离开一中后,培英老师依然关心着生活困难的学生。在宁德任督学期间,她曾资助福安市一位“春蕾”女童林某某,从小学一直到她从省中医药大学毕业。培英老师到了福州后,还帮助当年插队时所在大队妇联主任的外甥女解决了入农林大学所遇到的困难。汶川地震后,培英老师又支持在香港工作的女儿资助受灾孩子上学……

现在培英老师虽已离开教坛,但她仍不忘初心,传递正能量。她为古田食用菌展览馆编写一套“食用菌生长过程”的图文资料,由办展的同志送去天津传授推广。2013、2014两年,她为古田一中争取到60名品学兼优的高中困难学生的助学金。2013年她资助的十位高三毕业生有九位进入了大学。

时至今日,学生们谈及培英老师总会说,她是像母亲一样的老师,她教我们的时候,是时任县主要领导的夫人,这一点我们竟然一无所知,她没有一点儿“官太太”的架子;她一个外地人,却把她的爱留给了古田……一届又一届的学生聚会少不了邀请她,异地回家探亲的学生免不了要探视她,福州的学生节假日登门拜访她。一位普普通通,与自己非亲非故的老人为何让学生们如此惦念?是因为学生们赞赏她的人品,感恩她的助人。她,实实在在把爱洒播在校园里了。

大爱无声,那流动在花生绿豆汤里的一份情怀是深刻的,好几届的学生都记得高考期间培英老师送来的那一碗汤。也许,这碗汤的名字就应该叫做“爱”。

 

(选自古田一中校园文化丛书之《三山往事》,江元堂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年7月版。本文如与原书有出入之处,以原书为准。)

 

[打印文章] [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