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长廊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走进一中>校史长廊 > 详细内容

那时背过的书流过的泪

来源:作者:黄敏希发布时间:2020年11月26日 浏览次数: 【字体:

7月底的一天,我在厦门出差,意外接到一位不常联系的高中同班同学的电话,他报喜说:“女儿考上北大光华学院啦,这一届古田一中考上北大的就有四个!”正是午餐时间,放下电话,我忍不住得瑟了一把,眉飞色舞地向同桌的客人们吹起母校来。

一晃人到中年,眼睛老花,子女挂嘴边,开始怀旧,这些毛病一件不落。尤其30年前在古田一中求学的场景,时时猝不及防地浮现眼前,让我感念。

1985年9月,我第一次走进一中校门,开学没几天,就让我觉得这里的老师不简单。这感受首先来自语文科张老师。语文课多安排在上午第一节,上课铃还没响,张老师早早就站在教室背面黑板前,手拿粉笔唰唰唰地写起板书来,一手漂亮的字让我们羡慕不已,但更吸引我们的是内容,每周一首诗词,张老师要大家背熟后再讲解赏析。时至今日,我依然记得有苏东坡的《赤壁赋》、曹操《观沧海》等经典篇目。

诵读还让我们体验文字背后的情感。一天上的是缅怀周总理的诗歌《一月的哀思》,张老师点名一个女同学朗诵,没念到一半,她已是哽咽无声,教室里一下子静悄悄的,女同学努力克制再开口还是哭了起来,过了好几分钟,等她平静了,张老师才轻声叫她坐下。此时的我眼眶发热嗓门发干,相信当时同学们也是一样。

这样的氛围里,文学社书法小组活动热热闹闹地开展起来。记得文学社办的刊物叫《履迹》,我花了一周的时间反复改写了一篇作文,投稿后忐忑不安又等了一周,处女作登了。那一期的刊物我留存了十多年,油印的字迹日渐模糊,我却当作宝贝,一次搬家时弄丢了,懊恼了些日子。

高二,我选了文科,历史地理政治,要背的东西多,但老师们总有办法让我们找到乐趣。一天,历史科陈老师宣布:“这回模拟考由同学们命题,看看谁的好。”我听完很是兴奋,专找注解等偏冷门的知识点,编了一套卷子。考试那天,一看卷子,选择题判断题都是用我的,那一个得意劲比考满分还要高。

高三,大考小考不断,每次大考结束,班级年段都会按总分排名,我侥幸名次进入前列。一天班会上,班主任林老师宣布三好生名单,末了特别解释:“敏希的成绩够,可惜体育不及格。”我听完脸红,更麻烦的是体育不达标毕业不了,怎么办?两个铁杆同学也急,隔天晚自习休息时,拉我到操场开练,恶补铅球和立定跳远,每扔一次球跳一次沙坑,两人都兴冲冲跑去测量,朝我喊:“这次又远了些!”手臂双腿酸痛难忍的我听到这话咬牙继续练,坚持大半个月,我跌跌撞撞过了关。

高考前四五个月,另一个同学开始拉我晨跑,每天天还没亮,准点敲我的窗户,迷迷糊糊中起床,跑过圆圆圈松台口,沿河边返回。起得太早,经常上课时犯困,有点得不偿失,但我们一直奔跑在高考的路上。拿到录取通知书那一刻,我返身就往她家跑,急匆匆地要给她看,一路上泪流满面。

要努力,靠自己。感激母校和师友们,给我营养,促我成长。

 

黄敏希,古田一中高中1988届校友,199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新闻系,曾任《福建法治报》总编辑。

 (选自古田一中校园文化丛书之《三山往事》,江元堂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年7月版。本文如与原书有出入之处,以原书为准。) 


[打印文章] [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