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程建新 陈学圣‖陈祖泽校长生平事略
1912年2月21日(壬子正月初四),陈祖泽校长生于古田县大桥中村一朴实农家。其父名际彬,乐善好施,尤其重视乡村小学教育,曾以“代父坐牢”之孝行传为佳话。其母潘高丽,潘厝农家女,勤劳善良,善于持家。先生自幼受父母影响很大。到长侄出世,曾祖母偕子孙五代人同屋而居,人丁兴旺,融融泄泄,厅堂挂起省长李厚基署款的“五代同堂”匾额,一时称誉乡里。
青年陈祖泽校长
1919年,父亲送他上私塾,塾师陈沿波教授《三字经》和《大学》《中庸》,先生资质聪明,皆能背诵如流。放学时,塾师在其手掌上用朱笔画个“红鸡蛋”,意欲其母亲煮蛋奖励。接连几天后,母亲说:“哪有这么多鸡蛋。好仔,等母鸡下了蛋再补给你吧。”翌年春,塾师改聘一位孤僻严厉的老先生,很不受欢迎。那年酷暑,塾师午睡正酣,而五六个顽童在做“丢屁蛋”游戏,往来追逐,大闹斋楼。塾师被吵醒,大发雷霆,揍打学生。罚罢,还在先生本子上出题“手操臭气”四字,令其作对,次晨,他巧对“口吐香风”,塾师才悻悻作罢。而所授《幼学琼林》,却怎么也背不下来了。过年十一岁,塾师换为陈朝衡先生,思想开通,为人慈祥,他又进步神速,常被夸奖。陈朝衡先生又极力怂恿其父送他到县城念书,而其父也正希望儿子读书以求出路,光耀门楣。
1925年,先生插入超古学堂高小一班(即今之小学五年级),至年终成绩跃居第二名。第二年转入公立文峰初一下,一跳三级,期末又以第一名成绩升至初二上,校长曾彝图免其学费。1928年,先生初中毕业,因家境困难,选择报考八闽名校省立福高师范科,被录取读师范数理班。
省福高坐落在福州乌石山上,校舍依山建筑,黉宇幢幢,过雨亭蜿蜒连接,校园优美。伫立山前,南望闽江,一片平畴,而山下入口处有十三本梅花书屋,花香阵阵,环境清幽。这里原是古书院,人文荟萃,彼时更是令人向往的修学胜地。学校教师均乃饱学之士,课程多用自编教材,各显专长,生动多姿,先生在此就读应该是受到不少教益和熏陶。
1931年,全省实行会考制度。毕业前夕,先生参加全省会考得第三名。按当时情况,师范生要自谋职业,会考前五名者可由政府介绍工作。先生不愿就职古田县财政科,前往福州仓山郭宅小学任教,因已确知省立小学教员任职四年,教学成绩优良者可以考入大学,带薪进修。是年11月,先生迎娶钱厝钱登规之小女钱席珍为妻。
翌年二月得家书告知母亲病重,连夜赶回探视。见母亲病情转好,心稍安宁。住家数日后,不想再回郭宅小学,乃主持县玉华小学,接任三月,因事调长平湖小学,此时已经是1932年9月了。不久,受聘于南平小学,月薪50元左右,生活颇安定。1936年接家眷来校,次年3月长子出世。但先生不忘带薪进修的机会,课余不断补修应试科目。1937年夏,先生获准参加省立小学教员进修考试,全省四个名额,报考人数四十余人,先生以第三名录取。
彼时抗战全面爆发,京沪各大学纷纷内迁,开学延迟。十月份才接到省厅通知,录取的四人进入庐山复旦大夏联合大学教育系进修。不久南京沦陷,大家一路逃难至长汀,暂转国立厦门大学借读,当时厦大校长是萨本栋先生。
先生身体素弱,在南小时曾患肺病,1938年春从庐山转学到厦大,因长途跋涉劳累,感冒咳血,校医要他休学疗养,下学期复学前须重新参加入学考试。先生回家后,因家庭的宽慰,调养得当,还学习“因是子”静坐法,身体逐渐恢复正常。到了八月下旬,又去南平厦大招生考点应试而被录取,正式成为厦大学生,专修教育系,兼修中文副系。四年后毕业,获教育学学士学位。因成绩优秀,荣膺国府主席林森奖学金500元。教育系主任李培囿有意推荐先生留校担任助教,但先生考虑到家里上老下小,入不敷出,便予以婉辞。
厦大校长萨本栋先生治学严谨,于电机方面造诣深邃,尤多发明,著作甚丰,驰名海内外。而为人诚笃,平易近人,从不摆架子,对学生则如慈母般爱护,处事极端认真负责,凡所主之事,无不全力以赴,鞠躬尽瘁。萨校长也给先生诸多关爱照顾,先生年近期颐,著文感念萨校长,充满深情,以为“其高尚人格魅力,更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光辉榜样”。从先生后来办学的工作作风来看,萨校长的榜样显然对他影响不小。
1946年摄于古田。左起依次为陈祖泽、余寿图、李黎洲和黄维溪先生。余寿图先生时任私立大东中学(古田三中前身,1945—1947年曾一度改名为大东简易师范学校)校长,李黎洲先生时任福建省教育厅厅长,黄维溪先生时任超毓联中(古田二中前身)校长。
1942年7月厦大毕业,9月在永安就任省厅第二科师范股科员。是年冬,父亲病重,先生于父亲逝世前一月告假省侍并料理丧葬。不久辞职,应聘转任邵武中学教务主任。半年后即1943年8月,应聘旋里创办古田县中(即古田一中前身),开始了先生一生最繁忙也最出色的工作。
我县新式中小学兴办于清末民初,民初有四所初中,其中超古中学和史荦伯中学最出名。1925年县办中学成立,至1934年因经费无措而停办。而后地方人士不断呼吁要有县办中学,以便青少年学生较好升学。至1943年县政当局应各界人士之请,组织人马筹办,先生应召旋里。时值抗战军兴,城关处于日军轰炸威胁之中,为安全计,选址凤埔乡凤岗山,移用凤埔小学校舍,由县长梁辅丞亲自兼任校长,先生任教务主任之职,并被授权代理校长具体事务,专门主持创校工作。是年9月9日开学,招收初中一年二班,四年制简易师范二班,一年制简易师范一班,共收新生200名。先生率领全校师生建校,事事躬亲,任劳任怨,建校工作于半年内完成,遂见楼宇耸立,林花开放,书声琴韵悠扬于山间。1944年,先生受命为古田县中校长。先生拟写校训“文武合一”,并作校歌传唱,鼓舞学子。先生彼时办学的宗旨是:“提高地方文化水准,培养地方建设人才。”教学方法提倡“实事求是”、“手脑并用,知识与劳动相结合”。先生早年求学从教与其说为的是出人头地,不如说是为了养家糊口,而到了凤埔创校这一时期,则已升华为重教爱乡、热爱古田父老之一片公心了。
1945年9月抗战胜利,11月,县中奉命迁址县城北门龙首山上。因政府无力拨款,学校又无专用交通工具,从凤岗山到龙首山全程15公里,教学物资全靠学生肩挑杠抬。先生组织有方,仅仅一周时间就顺利完成迁校任务,不花公家一分钱。龙首山上原有旧建筑北坛庙、四忠祠、文昌阁、陈厝祠都应急加以利用。师生发扬“披笠佩剑”、“劳动创校”精神,披荆斩棘,挖土凿石,种植花木。县中学生经常劳动,皮肤黝黑,精神健旺,走到街上,人们马上就认出是县中学生。
1946年于陈厝祠北面山坡平整地面,建成“勤业斋”一座,1947年又辟出大小操场两个。此外加建过雨长廊,蜿蜒于各座楼舍及钟亭之间,并相应完善其他各项配套设施。整个学校形成阶梯式布局,错落有致。各建筑之间绿化空地充裕,种有枇杷、桃树等,点缀校园,花香四溢,落英缤纷。仅一年时间,就完成了县中第二次创业。而在建校中,先生同时努力抓教学质量,于是像王福钟、赖再、包幼达、黄家容、陈默等许多名师都慕名来到县中执教,在校学生数也从凤埔建校初期的200人增至340人(含玉高),整个县中充满朝气,蒸蒸日上,在全县负有盛名。
1948年冬陈祖泽校长为县立中学湛远级同学题写的毕业赠言
1948年12月陈祖泽校长为湛远级毕业同学录所写的序言
因为彼时全县尚无高中,本县初中毕业生继续升学则要负笈福州,深感不便。于是先生与当地教育界人士想筹办私立高中,四处奔走。1946年10月19日,县华侨协会与县中联名邀请热心地方教育人士举行座谈会,商讨筹办事宜,并命名为“私立玉田高级中学”,成立董事会,公推陈赞汤先生为董事长,先生为常务董事,专责筹建事务。是年秋,玉高校舍在龙首山大操场北坡破土动工,海外华侨纷纷汇款,本地贤达亦纷纷主动捐款捐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地乡贤钱玉光先生极为慷慨,捐赠甚多。历时不到一年,1947年9月,玉高校舍建成,为了纪念华侨捐资的功绩,把校舍定名为“华侨大厦”,并勒石为记。该碑石现存于1981年10月在新城复办的玉田中学。
与此同时,玉高与县中合办,招收春季高一新生40名,华侨大厦落成后又招收新生40名。为了便于教学管理,先生兼任玉高校长。1948年6月,先生承省教育厅李黎洲厅长之嘱,赴榕办理玉高立案手续,并报请民国教育部批准立案。自此,玉高宣告正式成立,学校规模于兹奠定。先生辞去玉高校长之职,由陈彬任校长,先生兼任高中教务主任。1949年6月,黄先修任玉高校长,扩充班级,增聘师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其时,县中与玉高,名为二校,实为一体,两校师生亲如家人,情同手足。
1947年5月私立玉田高级中学和古田县立中学全体教职员合影,
前排左三为王福钟先生,左五为陈祖泽校长。
解放后,先生继任校长,又主持增建“团结楼”一座及木构三层学生宿舍一座,又辟大小新操场多处,原邻校毓馨女中校园由上级划归县中,因此学校规模迅速扩大。1952年,玉高正式并入县中,改称福建省古田县中学,1953年更名为福建省古田第一中学。先生担任古田一中首任校长,从1943年凤埔创校起,直到1954年离任止,连续长达11年。他殚精竭虑,多方操劳,创办两所学校,为古田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间,先生被推选为县第一届、第二届人大代表、县人大常委会副主席和人民政府委员。
1954年9月奉赴省教育厅学习与工作三个月,12月调南平师范学校任数学教研组组长。1955年参加南平肃反学习后回校继续任教。1956年获得南平专区中等学校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出席厦门鼓浪屿全省先进教师代表会议。1957年全家移居南平。
解放后政治运动纷至沓来,先生顺利通过了思想改造、土改、镇反、三反五反和肃反等运动,因而心情舒畅,工作积极。但在1957年,却为反右运动扩大化所累,未能安然过关。那年,他在南平市召开的全党整风鸣放会议上发言批评了学校工作。一是说自己在古田一中当正校长,1953年阎平来任副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党外校长有过无功;二是离开古田一中后,听说学校发现反标事故(厕所内发现手写小字),两位十四五岁的侨生被判刑五年和十年,觉得是无辜而受重刑;三是到南师之后听说一位女生自杀,一位教师猝死,学校当局漠然处之,而在解放前,学生命案,校长不能卸责。由此可见,先生十分正直和非常关爱师生,彰显出教育家的本色。但在会上这三条意见,很快就被上纲上线为“有职无权论”、“为反革命鸣冤叫屈”和“今不如昔论”等右派言论。
于是,1958年2月11日,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宣布开除先生公职,接受劳动教养处理。第二日即到三明市楼前农场,与几位古田老乡同组劳动,日出而作,日入而息。1959年,先生被调到闽西明溪县盖洋城岚农场从事碾米劳动。那里小溪边有个大水车,十五个木槌,七上八下,舂米运作,日夜不停。碾米由先生与安溪人杨玉霜两人共同负责,一人砻谷(使谷子去壳),一人司碓(碓舂糙米增白)。前者是重活,先生主动承担,后者是轻活,让给杨玉霜。水碓四周幽静,只有水车轴承发出“吱吱”之声和“噗通”“噗通”无休止的舂米声,单调寂寞,其情形与上世纪八十年代电影《天云山传奇》里的水车几乎一模一样。为城岚农场供米之外,也帮助当地农民碓米,因此农民常送来可口的菜肴,还多次被请去吃当地民间酒席,酒席颇为丰盛,颇有情趣。
农场对他俩很信任,因为他们从来不谙鸡鸣狗盗之术。碓米每天二十四小时不停,每人每日外加夜宵四两米饭,所以饱食无忧。这样近乎桃源的生活过了四年。但先生中村家中,妻子和两个女儿因饥饿而得浮肿病,母女三人,朝不保夕,而自己却爱莫能助。
在农场劳动干活中,先生也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但常年的体力劳动,呼吸山乡大自然清净的空气,先生的胃病不见了,肺病也已钙化,身体强壮起来,这为他的长寿打下了坚实的生理与心理基础。但五年劳教无疑给先生和家人在精神上和生活上都带来极大负压,先生度过了无数难眠的夜晚,思念家人,担忧家事,翘盼归家,只能形诸梦寐,而家庭的重担和里外事务都落在了妻子钱席珍身上。
钱席珍女士(1910—2010)比先生大两岁,早年毕业于旧城毓馨女中,由挚友同班同学中村人陈珠深女士牵线与先生结缡。席珍是一位勤劳贤惠的妻子和主妇。先生一去劳教,她就被逐出南师。为了确保在大学或中学求学的三个儿子和长女继续读书,她先将两个小女儿送回中村,自己再上南平医院做保姆,不久,因南平城关人口疏散而返回原籍。她先在县机器厂厨房工作,之后当过中村大食堂炊事员,而后又去瓦窑岗中村瓦厂当炊事员兼养猪。工作变动频繁,不是因为自己政治条件不合被辞退,就是因为单位撤销了。那几年她生活得非常艰辛,饱历磨难,而母女三人每天每人定量仅二两米,她们怎样挨过那段岁月,现在的一般人是难以想象的。
直到1962年,先生的第三个儿子回乡加入中村生产队,家庭有了正式劳动力,这才起死回生。三子1959年高中毕业后,因体检不合格而失去高考机会,在南平市政工程处当统计员,那年因国家实施城镇职工精简政策而被精简回到原籍。1963年10月3日,先生教养期满,也回到了家里,自此阖家团圆,其妻子也才舒了一口气。
陈祖泽校长硬笔书法
先生自幼立志求学出人头地,1925年离家到县城读书,经过努力奋斗终于成了村里第一个大学生,这里承载着几辈家人的殷切期望。谁曾料得,38年后,又回到了熟稔而清寒的故乡,再次成了一介农夫。先生重走在熟悉的山头田间,趟过清澈的小溪,听着枝头嘤嘤鸟鸣,不免感慨万端。故乡的贫下中农虽然接纳了这位游子,但先生依然要接受他们的严格管制,常被叫去做扫路、清厕、送信等杂役,文革中还被禁闭过个把月。然而先生生性平和开朗,顺逆从容,都能诚心服从做好每一件事。因为他深爱着这里的山山水水,他更爱故乡的亲人,其中许多人都曾是他的发小,即使自己偶尔受到奚落,亦能包容。先生始终不忘对家庭的担当,他起早贪黑,用锄头在故乡的田野上写下了千行万行洒满汗水和充满泥土气息的诗句,这样一干就是17个年头。
“四人帮”倒台,邓小平复出,开始拨乱反正,神州大地寒退冰融,万物复苏,春花绽放。1977年,先生向南师和古田县教育局反映自己蒙冤情况,请求申雪。翌年,写书面材料,报请平反。1979年春,因为教师匮乏,县教育局聘请他来古一中代课,授师范班数学课。离开教坛21年,心里忧喜交集,他努力备课,虽年近古稀,仍能应付自如,还带学生到大桥实习,与学生打成一片,夜来即兴为各人作嵌名折枝诗,深受欢迎,学生们都说“先生应该教语文”。1981年3月24日,建阳地委组织部下发文件为他平反昭雪,对他作出“五七年鸣放中一些言论,属于思想中认识问题,不是右派言论”、“作开除公职处分不妥,应予纠正”等实事求是的结论,并恢复干部待遇,中教三级,作退休安置,先生自此迎来了晚晴蔗境。
陈祖泽校长《灌园旧事》手稿(局部)
文革期间,古田县政协被迫停止活动,直到1980年12月宣告恢复。1980年11月县政协召开隆重会议,先生应邀参加文史组第一次审稿会议,1981年印行《古田文史资料》第一辑。1982年,县政协聘任先生担任文史委主任,专门负责编纂文史资料。此时先生辞去古田一中教职,此后每年抽出半年时间驻城工作,对编委会提出“广征,精选,严把三关”的要求,尽心尽力地编辑文史资料,这样一直到1990年先生辞去县政协文史委主任的职务为止。先生参编和主持编纂了10期《古田文史资料》,收入了各类文史资料共207篇,计100余万字,每一篇文章先生都亲自审阅校对,甚至实地踏勘查证后,方予以付梓。先生自己还撰写发表了11篇文章,其中重要的有《古田县立中学的沿革与发展》《玉田高中创校记》《诗巫古田工会》《陈赞汤先生事迹》《爱国高僧——圆瑛法师》《李黎洲<羲庐残稿>选注》等。先生对发掘和保护我县的文史资料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曾被评为“市级先进文史工作者”。可以说,政协编纂文史资料是先生一生中的第二次辉煌。
先生连任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县政协委员。于1990年辞去县政协文史委主任的职务之后,每年均作为特邀人士列席各届各次政协会议,积极参政议政,直到98岁高龄。
除了专力于文史编纂,先生还为家乡公益事业不遗余力。其中,为建中村小学校舍不断呼吁,四处筹资,从1981年的第一座校舍开工到1993年开始实施的第二座校舍建筑工程,他都在直接参与,甚至亲自监督施工,像他当年建设县中那样一心投入,鞠躬尽瘁,彰显出教育家的本色,蕴含着对家乡的深挚情谊。此外,1983年先生还引资重修百花桥,1988年策动并引资兴建中村浮洋桥,又为家乡做了两件大好事。晚年先生身心两畅,为霞满天,又赢得了地方人士的交口赞誉。
1998年,先生夫妇定居城关,儿孙绕膝,安享晚年。自改革开放以来,有感于国家的富民政策,先生写了许多诗词热情讴歌新时代,各类诗词计有千余首,并成为福建省诗词学会会员。2004年,自出诗集《述斋吟草》,后又出 续集。2006年开始撰写自传《灌园旧事》至翌年完成,回顾一生重要事迹,朴实真切,是人们了解先生的最好材料。
陈祖泽校长是我县百岁寿星,玉田人瑞,也是被里人称之为古田历史的“活字典”。2011年元月24日,古田县政协为他举办了隆重的庆寿会,赠匾“期颐邑贤”。古田一中也召开了热烈的祝寿会,共尊其为玉邑“一代师表”。人们纷纷撰写诗联,以为祝嘏。
先生于2012年4月6日(丙辰年三月十六日)逝世,享年101岁。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先生的事业是永在的,我们还将不断继往开来。先生的高风亮节、精神风范也将不断垂示后昆,永世长存。
注:此文根据陈祖泽校长自传《灌园旧事》编撰而成,征求其家人意见,由陈校长哲嗣陈学圣先生精心修改增补,又往返互相商讨推敲写定。
陈学圣,传主次子,古田一中高中1955届校友,毕业于浙江大学电机系本科,曾任温州发电厂厂长,后从教,并被选为温州市第六届政协委员,于温州大学商学院退休。
(选自古田一中校园文化丛书之《三山往事》,江元堂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年7月版。本文如与原书有出入之处,以原书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