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长廊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走进一中>校史长廊 > 详细内容

张建东:赤子其人,悠悠其情

来源:作者:张灵毅发布时间:2019年03月22日 浏览次数: 【字体:

1985年9月,执教86届初三(6)班(笔者所在班级)数学学科时,张建东老师已经57岁了。他前额自然开阔,花白头发整齐地向后梳理;刮过胡子的下巴青灰一路,向上延展,直到两鬓。在十四五岁的孩子眼中,他就是一个“爷爷版”的老师。

“爷爷版”的老师张建东先生

不过,和“爷爷们”大不同的是,建东老师腰板直,身板正,衣着整洁笔挺,一点儿没有弯腰驼背的老态。他走路又快又稳,手中常提着一个黑色的公文袋。他的夫人是县医院的齐医生,一家子住在医院宿舍区。这样,每天上学放学,学生们常常会跟建东老师同步,一前一后进出校门。一路走去,他总是目视前方,神色恭肃,绝少旁顾,一副标准的军人模样。

之后,听学校老师介绍,建东老师的确是军人出身,是一位真正的“老革命”。这个确切的消息,曾让少年们莫名地自豪,并且相当振奋:教自己数学的竟然是一个“解放军爷爷”。

今天我们查阅建东老师的资料时,在《古田一中校志》第十章“人物”第二节“部分老教师简介”中有这么一段介绍文字:

张建东,1929年4月生,连江县苔菉村人。1948年3月在福州英华中学读书时就加入中共地下党组织,1949年9月肄业于福建私立协和大学生物医疗系,随即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福州军区速成中学、部队测绘学校任数学教员10余年,两次立三等功。1963年9月调任古田一中数学教员,直至1988年离休。

在古田一中,建东老师整整工作了二十五年。与前十五年的军旅生活相较,建东老师虽不曾有出生入死,惊心动魄的战绩,但这在二十五年的教育生涯里,他一如大川归海,始终奔腾不息。

 

这个老家伙厉害!

建东老师干一行爱一行。在部队建功立业后转业到学校教学,他不仅没有居功自傲,而且一如既往地以部队式的高标准来要求自己的教学工作,刻苦钻研中学数学教学。扎扎实实的专业知识,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使他逐步在数学教学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中学数学教材和大纲,他了如指掌,尤其对平面几何的教材教法,他有着深入的研究,撰写的《在平几图部分的教学中点滴体会》等经验总结,在数学学科研究领域,具有一定水平和学术参考价值,得到了同行的好评。他胜任中学各年段教学,而他为了学校工作的需要,常常挑重担接任初中毕业班。

高中73届毕业的赵守梅女士深情地回忆起建东老师担任她班主任兼数学老师时的情景:“他上课不慌不忙,数学题讲解得既认真又透彻,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上他的课,学生纪律特别好,特别安静。他的学生们会情不自禁地爱上这门课,而且他教的学生数学学得就很轻松,比其他班级的数学成绩都要高出一大截。我当他的学生,数学常常考满分。别人讲的内容,我一知半解,经他一讲就变得非常容易,让人记得好,记得扎实。

“记得有一次,建东老师作为‘老党员’‘老革命’去参加整党学习。学校安排另一位老师来代课。班上同学一下子适应不过来,课堂纪律变差。这位老师也没有建东老师讲得那么通俗易懂,班上同学成绩下降。当时所学的内容是浓度部分的章节,同学们学起来不够顺畅,心里头有点茫然,大家特别盼望老师能够早点从‘学习班’回来。建东老师回来后,为我们重新补上了这一节内容。他只是在黑板上画了几个简单的图,一番深入浅出的讲解后,大家一下子就豁然开朗,原来,这部分的内容学起来并不难。从那时候起,我就觉得,一个老师课讲得好坏,对学生的成绩真是有太大的影响。这一年结束后学校另有安排,换了另一位老师来教数学,大家又很不适应,一下子失去了学习数学的热情,一直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才缓过劲来,可见建东老师教得多么好,是多么受学生欢迎和爱戴呀!”

张锦官先生是古田一中“66年停课”、“69年复课闹革命”的第一届高中毕业生。他说:“建东老师讲课,有自己一套独特的风格,他书教得好是公认的。他的课深入浅出,举一反三,不管是学习好,还是学习差的学生,听他的课都容易理解,他的课就像一件雅俗共赏的艺术作品。70年代的数学教材,侧重培养学生‘学工’‘学农’‘学军’,其中‘学军’的内容与军事联系比较紧密。有一章讲解“打炮设计如何测算距离”,教官出身的建东老师,就用手中的粉笔当教具作出抛物线,讲解非常生动形象,让人至今难忘。四十多年过去了,我已与数学毫无联系,但我还清晰地记得当时所学的数学公式‘上间隔下一千,密位距离分两边,要求哪一边,两边相乘除另边。’ 

“当时,读书没有出路,读好了也不过‘上山下乡’而已,大家读书没什么干劲,但是,在建东老师的影响下,我们‘文艺排(文艺班)’的同学读书都很认真。因为建东老师自有他的一套方法。上课,他要求我们课前要预习,课上要把学习的难点疑点作笔记记下,哪里不会上课就认真听讲,还要求每个人做好课堂小结。另外,他采用分组搭配互助学习的方式,把数学成绩好和不好的学生搭配在一起互帮互学。他曾经叫我帮带过六个同学,让当时的我颇为得意。建东老师的教学方法丰富,而最重要的是他的认真的工作态度……”

对此,同在“文艺排”的陈惠玉女士也深有同感:“建东老师教学非常认真,‘文艺排’经常参加排演活动,大家功课缺了跟不上,建东老师就不厌其烦地帮助大家补上落下的功课,而对于差生,他必定是一遍又一遍的讲解,指导学生把问题弄清楚。他说:‘你们对演出有兴趣热情高很好,但也要很注意功课学习,做到‘两不误。’”

学业与活动“两不误”,这就是那个“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的年代,一个有社会担当的教师对教育最朴实的承诺和期许吧。

同数学组的吴彩润老师提到,1980-1981学年与建东老师共教初三数学,建东老师认真钻研的工作精神令人难忘,他的工作实效有目共睹。当时建东老师所教的(1)、(2)两班学生数学学得深,面对一般内容已感觉没什么好学,建东老师就叫他拿出一份有难度的试卷,把学生们难一难,以促进学生下一阶段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情,建东老师把握特别到位。

的确,建东老师的优秀不仅在于他的勤奋钻研,不仅在于他的态度认真,更重要的是,他始终心里装着学生、学情并且能够灵活巧妙地运用多种教育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他既善于转化学困生,又善于激发优秀生的学习动力。在他身上,严谨的帮扶,负责的告诫,及时的警示,最有成效的方法策略,都自然而然地糅合在一起,这难道不是一个优秀的教师所具备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吗?

所以,他的教育教学成效卓著完全在情理之中。历届中考,他所教的班级成绩总是遥居全县第一。“这个‘老家伙’厉害!”这是学校的刘笑莲老师盛赞建东老师的一句玩笑话。就是这个厉害的“老家伙”,让当时的许多老师、家长,都喜欢不已。老师们喜欢与建东老师搭档共事,而家长们喜欢把自己的孩子安顿在他所教的班级中。建东老师以独特的“高标准”的教学风格,赢得了广大师生及家长的深深信赖。

他是我这一生中遇到的最好的老师之一

建东老师不仅书教得好,为人也非常好。他一直以军人的“高标准”来要求自己。他爱生如子,待人至诚;他从容平和,以身作则;他吃苦耐劳,毫无怨言……给每一个与他相处过的学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建东老师做班主任,有一股亲和力和凝聚力”,赵守梅女士回忆,“学生也特别听他的话,他领导的班级的各项工作,包括劳动卫生纪律都是走在其他班级的前头。他事事以身作则,起党员的模范表率作用。当年,第一次参加班级劳动时,我们被安排在学校的一排猪舍前,要在猪舍前挖出一大块地并把它整平。建东老师在交待好注意事项,安排好任务后,从一个学生的手中接过锄头,带领大家挖开了土,整整两节课,他手上的锄头都没有离开过,他身上穿的一件褪色的旧军衣,都被汗水湿透了,同学们非常感动。他到底是从部队上回来的人,跟别的老师不一样,别的老师安排好任务就走了,等快结束时再来看看,而他是整整两节课,都和大家一起劳动,他身上有一股特别能吃苦耐劳的精神。

“还有一件事。当时每到秋收季节,学校师生都要去‘下乡支农’,那一年,我们班去的是莪洋公社村里大队。60年代末70年代初,坐汽车还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全校支农都要班主任带领步行前去,大家要自带被褥、草席以及当天路上吃的午饭。那天早晨八点出发,中途吃午饭休息,一直到傍晚四五点才走到村里大队。一路上,建东老师忙前忙后关照着每一位同学,他不时停下脚步,等待后面的同学,给后面的同学鼓劲,在他的带领下,全班同学都顺利地到达了目的地。当地农民对我们的到来,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当晚就拿出自酿的米酒,请我们喝。一个男同学喝多了酒,半夜还闹起了‘酒疯’,建东老师整夜不眠不休地陪伴照顾他。第二天,天还没有亮,他就又和我们一起吃饭,一起到田里来。他,带给我们太多的感动了。”

张锦官先生回忆,1969年自己刚入一中,建东老师是班主任,他带领着同学们去莪洋公社村里大队参加农业“双抢”劳动。大家住在大队部的礼堂,礼堂两边各有一间屋子,一边住男生,一边住女生,建东老师一个人拿了一张草席睡在台中央,这样既不影响大家休息,又能时刻关照到学生。那时,村里根本没有灯,又很多蚊子,这一住就是十几天,但建东老师没有一句怨言。他关心学生,自己不怕吃苦的作风是很典型的。

笔者清晰地记得,执教我们86届初中班的时候,建东老师已近离休的年纪了,但他的数学课从不含糊。有时,课上要板演整整两三版的内容,他一点儿不想偷懒,他左手手指紧压着教具三角板,右手拿着粉笔,一边尽力提高音量讲解,一边用心在黑板上为我们画出了许多精美的几何图形。一节课下来,粉尘飞扬,建东老师就在这飞扬的粉尘中,对拍双手,再拍袖口,在短暂的课间,有条不紊地收拾好教材讲义,离开教室。

那时,“爷爷辈”的他,眼睛老花了,讲课的时候要用两副眼镜来对付,看教材用一副,另一副就架前额上,与我们交流的时候,他又把额上的一副,放下来,非常麻烦,非常辛苦。而他不辞劳烦,就在这一托一放中,帮助我们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问题。

而在同事们的眼中,建东老师更是一个谦谦长者。他不苟言笑,惜言如金,或许不熟悉他的人会误以为他严肃古板,不易接近,但凡是与他接触过的同事,都会这样形容他:不急不躁,平易近人,倾心教学,奖掖后进,生活简朴,淡泊宁静……

吴彩润老师记起了几件事。

“我80年入一中,就认识建东老师了,1980-1981学年与建东老师共同执教初三。当时,建东老师是数学组副组长(组长是王家滋老师)。他很支持我的教学,我教书是不照搬教辅的,在讲授‘弦切角’一块教学内容时,我用‘动’的观点讲了‘弦切角’,既讲出了‘弦切角’的性质,又不用重复‘圆周角’的说法。这个教学思路和做法得到了建东老师的充分肯定。

“教学上,建东老师很谦虚,说自己没有上过大学,要多钻研,多向同行学习。他的板书书写极为工整,尤其是刻钢板,刻得特别好。他的教学经验丰富,会毫无保留地帮助年轻的老师,同在一个数学组,我们配合得很好。

“还有几件事情特别难忘。一次,建东老师生病请假,我就给他代课‘期中复习’。那时我的儿子才七周岁,刚上小学,我爱人不在城关,我一个人又工作又带小孩,实在忙不过来。一天下来,安顿儿子、上课、备课、找资料、印考卷、做答案……我就把代课后我共教了四个班级,每个时段的时间安排情况,向建东老师讲述了一下,建东老师一听就带病去图书馆查找相关的资料,帮我的忙。

张建东先生和夫人齐国琛女士

“那一段时间由于忙,有时学校开会,我就把孩子带到会场,校领导就批评我劳动纪律组织纪律差。我年轻气盛,当场就反驳说,全国有几个老师像我这样工作,这是模范教师的表现,劳动纪律组织纪律差的是你不是我。建东老师了解情况后,含蓄地批评我说,‘即便这样,也不能这么说话。’之后,我孩子生病发烧,建东老师知道了,就叫爱人齐医生来看望,还带来了药品。

“本来作为年轻一辈,帮忙老教师代课是应该的,而建东老师会觉得因为自己生病而使我受累,很对不住我。建东老师还是我的入党介绍人。当时因为家庭关系的问题,我在入党时遇到了困难,跟建东老师沟通了全面情况,他知道我要求入党的曲折经历后,当时担任数学组党小组组长的他就直接做了我的入党介绍人……”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建东老师无私的爱护与帮助,促使许多像吴老师这样年轻的教师在一中的数学教学园地里迅速成长起来。

作为这样一个德高望重的教育老前辈,作为一个曾经经历过革命风雨的老战士,我们推想,即便建东老师要端点“大架子”对人对事,那也是在情理之中吧。但是,可以确定不疑地说,他没有丝毫的所谓“大模样”,一路走来,他的衣着总是洁净素朴的,他的意态总是恬淡安详的,他的言语总是真诚谦和的。

《古田一中校志》记载,建东老师是在1988年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他曾长期任校教育工会副主席、年段长、数学教研组副组长,多次被评为校、县、地区教育先进工作者。似乎这简短的文字概括了建东老师所获得的教育荣誉,但这简短的文字又怎能表达出他在古田人心中的分量?

赵守梅女士说:“建东老师离休后,还继续为古田人民发挥余热。他的数学教学在同行中有很高的声望,社会上很多人都设法把孩子送到他那儿,请他帮助指点、辅导。不管是好生差生,在他的指导下,数学成绩都有质的飞跃。学生的数学,只要在他那儿辅导过,中考的数学就有了保证,就是这么神奇!后来他离开古田去福州,古田的许多家长和学生都非常想念他,舍不得他。他是我这一生中遇到过的最好的老师之一,不但在学校有声望,在社会上的口碑一直都非常好。如果古田像张建东这样的老师多一些,那该多好啊,那就是古田人的福气了!”

他拉的二胡会让人流泪

除了在数学教学研究上投入大量的精力,在教育管理上倾注了无限的爱心之外,建东老师还有一项优秀的文艺才能,让人刮目相看,那就是演奏二胡。

70年代初,在唯有“八个革命样板戏”风靡全国的文艺禁锢年代,校“工宣队”配合全国形势,大抓“革命样板戏”的演出。为此,学校抽选了四十余名学生,组成“文艺排”。由林希慈任班主任,李扬强为前台指导,张建东为后台指挥。学校又派主要演员专程到宁德地区京剧团学习《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京剧。准备排练《沙家浜》全剧和钢琴伴奏《红灯记》选段,并请体操教员曾铭先教演员练习体操舞蹈动作。

前排右三为张建东先生

“这也算是古田这个小县城文艺比较活跃的一个时期”,陈惠玉女士回忆,“建东老师抓后台工作非常认真负责,不管是京剧还是舞蹈,他十分重视前后台的紧密配合。”

“文艺排”的周平先生回忆:“建东老师对后台工作抓得很紧。他自己能拉二胡,排练时,他负责乐队工作,只要发现我们的节奏不准,他就会很耐心的帮助我们指出来。他平易近人,我们对他是非常尊敬的。当时学校买了二胡等乐器,由我负责保管。建东老师对乐器非常爱护,很重视对乐器的保管,还会对乐器进行简单的维修。在建东老师的努力下,我们的乐队每次演出都配合得很好。”

张锦官先生说:“刚进入乐队时,我们连琴弦都调不准,可就几年时间,整个《沙家浜》全剧都排演下来了,这些成绩都离不开建东老师的指导。同乐队的周平同学,后来成为一名出色的小提琴演奏家,与建东老师早期的点拨熏陶是分不开的。”

陈惠玉女士说:“作为学校的文艺宣传队,‘文艺排’排演的京剧《沙家浜》专场演出圆满成功,又在县革委会礼堂陆续公演了三十余场,场场爆满。之后,‘文艺排’还徒步到各公社、驻军地巡回演出,在古田县城可谓名噪一时。

“演出回来后,原本思想就很活跃的‘文艺排’的学员情绪更加兴奋激动,建东老师敏锐地觉察到我们思想方面的一些问题,他一方面及时地帮助解决学生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教导我们不能因为演出成功,就把学习的心弄野了,要学会把心安定下来。”

在数学的王国里,建东老师以自己独特的教学工作,影响了一批又一批学生,而在艺术的世界里,他又以另一种方式影响着他的学生,并且释放出了教育生涯的光和热。

张锦官先生说:“建东老师的二胡拉得好,当年古田一中宣传队有一个节目特别出色,三人同台表演毛泽东诗词《蝶恋花》,由慧继老师独唱,建东老师二胡伴奏,曾铭先老师自由体操配合。可以说,这是家喻户晓的。

“建东老师拉的二胡会让人流泪。他很注重音乐情感,表达也非常细腻。离休之前,他经常邀我拉琴。他说,‘有一段曲目非常好,我二胡,你提琴,一起来!’我说,‘可以可以。’演奏的时候,他全心投入,摇头晃脑,如痴如醉,常常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他平时话不多,而在音乐中的情感表达却十分丰富。”

音乐是表现人物内心欢乐或悲伤的重要形式。《荀子·乐论》说:“乐者乐也,君子乐其道,小人乐其欲。”我们不难想象建东老师演奏时悠扬的琴声与心弦共振的美妙情景。他平腿端坐,持琴握弓,拉弓的手臂开张有度舒展自如,于是二胡的旋律流动起来:

《二泉映月》《良宵》《赛马》《听松》……时而如泣如诉,如哀如怨;时而如珠如玉,如缎如绸;时而波涛奔涌,狂飙突起;时而清江映月,银光闪闪……乐曲在丝丝入扣地演绎中,把我们的心灵带到了了无纤尘的境界。乐曲既流淌着内心的欢愉,生活的情趣,也在不经意间销蚀了生活和命运对我们残酷的一面。这,或许也是音乐让建东老师痴迷动容的原因吧。

张锦官先生还说:“建东老师走路特别快。当年,‘文艺排’下乡演出,去大甲公社,全程徒步。我们后台乐队和建东老师一起走,从大桥公社往东走到鹤塘、杉洋、大甲各公社,走一站演一站,宣传‘毛泽东文艺思想’。那时我们的年龄都偏大,有十几二十岁了,但我们都走不过建东老师。他那是部队训练出来的军人的底子。”

军人的底子!建东老师就是这样正气一身,清雅一生地走在那个时代一大批普普通通知识分子的先头。从部队到地方,从军旅到教育,两根弦上奏春秋。他或他们,面对时代与命运,不退缩,不屈服,不怨天尤人,从容勇敢,真诚负责地接受了人生的挑战。

是的,这是奋斗不息的人生,这更是心境安宁的人生。

2013年8月14日上午10:20建东老师安然辞世,享年84岁。

据建东老师女儿女婿告知,近年来老夫人齐医生至耄耋之年,往事之记忆已然模糊纷乱,不幸于2016年末辞世;建东老师生前资料也已清理完毕,唯存照片几张。与锦官先生谈及,彼此无言良久。

个体的生命是这样的短暂,又是这样的渺小,以至于面对平凡素简的人生,我们常常难免陷入迷茫和彷徨,但如果我们能把自己视为历史链条中的一环,并从中找到自身存在的人生价值――一如建东老师,那就是对他最好的缅怀!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此言得之。建东老师的谦谦之风,赤子之心,已在一中人的心中悠悠长存。

 

张灵毅,古田一中高中1989届校友,现任教于古田一中。

 

(选自古田一中校园文化丛书之《三山往事》,江元堂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年7月版。本文如与原书有出入之处,以原书为准。)

 

[打印文章] [收藏本页]